瑞士钟表,恐怕是更经典的“匠人”制造,这并非凭空而来,有其教育制度基础。
“你们一定要在下午16点准时到一楼集合。记住,16点,我在这里等你们。”参观课堂之前,WKS职业学校的一位管理者再三对我们强调。得到大家的允诺之后,他把我们随机带到一间教室。这是一个有关税务法的小型课堂……我们坐在教室最后面,捱到下课,有了与学生们交流的机会。
19岁的蒂娜是学生中的一员,在完成持续9年的义务教育后,面临着一个选择:去职业中学还是普通高中?两个选项通往不同的道路,职业中学意味着她要找到一份学徒的岗位来半工半读,而普通高中则是为了以后继续读大学、做研究而准备。蒂娜选择了前者,她的理由很简单:“我不用等到27岁再去工作,可以更早适应职场,更早自立。”她发自内心地认可学徒制,但这条路走下来其实并不轻松。
蒂娜目前在一家安保公司当学徒,每周工作三天,其余两天时间则在WKS职业学校学习。作为伯尔尼市最大的商业管理类职业学校,WKS的课程设置紧跟社会形势,每5年时间会根据行业变化重新调整课程,很多老师都是由行业内人士兼职。WKS提供两种类型的职业教育,一种是免费的基础职业教育,面向完成义务教育的社会新人;一种是收费的高等继续职业教育,面向有一定行业经验的职场人。对于十五六岁、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们来说,在WKS接受基础职业教育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们只要找到学徒岗位,便可以申请在该校就读。最初两年,学生们每周有两天时间在学校上课,另外三天时间在公司上班、培养职业技能;从第三年开始则每周一天上课、四天上班。职业学校的学习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而学徒的工作岗位每月还可以给他们带来700~1300瑞郎(相当于4600元到8500元人民币)的薪水来支付基本的生活费用。
当然,入读职业学校也有门槛。“申请入学是第一关。初中毕业后如果找不到一份学徒工作,就不能申请职业学校,但是可以在中学里缓冲一年,学校会帮忙留意工作机会;在职业学校就读时,如果学徒合同因故被终止,我们还有三个月时间寻找下一份工作,如果过了三个月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就不得不离开职业学校。”蒂娜说。对于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来说,找到一份学徒工作并不容易,他们平均要投递14份简历才能获得职位,而在成为学徒工之后,如何同时兼顾学业和工作是更大的考验和挑战。在职业学校的考核指标中,学校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工作学习各占50%,如果考试未通过或者学徒期导师不认可,学生们则面临补考、降级,甚至拿不到毕业证。
瑞士的教育系统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选择职业学校抑或是普通高中并非一锤定音,更不能决定以后的人生。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后,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出新的选择。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工作、申请研究型大学,还可以在工作满一年后申请应用技术大学;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开始全职工作,也可以申请应用技术类大学,而研究型大学与应用技术类大学之间也同样可以继续双向选择。
在不同轨道间跳跃选择的例子并不少见。初中毕业后,费比安选择就读普通高中,本打算申请普通研究型大学,后来却发现自己更喜欢动手操作,于是他在高中毕业后经过选拔考核进入迅达集团职业培训中心,成为电子部的一名学徒。“我们第一年要学的就是把零件安装到正确的地方。”他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块电路板比画给我们看,“光学习做这个就要花好几个星期。”费比安花了一年时间学习基础原理,第二年开始自己做集成电路板、电路设计和编程,他很享受学徒生涯,并将之视为积累经验的重要机会。“学徒期结束后,我想继续去应用技术大学学习电子工程,这是我感兴趣的领域。”费比安的规划得到了迅达集团全球安装负责人科特·艾韦的认同。“培训中心的学徒工有20%会选择到应用技术大学继续学习,而公司也鼓励学徒们接受更高教育之后再回来工作,人力资源部门会与他们保持联系,很多人也的确会在大学毕业之后回到迅达。”科特·艾韦说,他自己也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曾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机械师,“就职业规划来说,我认为学徒是个很好的起点,而之后的系统学习也很重要。”
学习钟表技术的瑞士青年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践
“在很多国家,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失败者,但在瑞士,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拿高薪水、受人尊重。不上大学,也可以找到好工作。”WKS职业学校CEO皮特·凯撒说。瑞士联邦教育、科研与创新秘书处的国务秘书莫罗·迪·安伯罗乔也告诉我们:“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70%拿的是职业教育文凭。”他的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职业教育,4年学徒之后再上应用技术类大学,成为一名建筑师,而另一个孩子选择的是普通高中、大学的路径,成为一名教授。“建筑师的薪水比教授要高哦。”莫罗笑着说。
瑞士国家教育、科研与创新秘书处提供的数据则显示,瑞士年轻人拥有普通研究型大学文凭的占比20%,拥有应用技术类大学文凭的占比15%,拥有职业教育文凭的则占到55%。而按照2015年的统计数据,瑞士的失业率仅为3.8%,在欧洲国家中最低。
瑞士的双轨制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才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与社会认同。瑞士的职业教育最早可溯源于手工作坊时代的学徒制,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知识和技法得以传承,并造就了高水准的“瑞士制造”。16世纪末,由于法国对新教教徒的迫害,一批胡格诺派难民为瑞士带来了珠宝和钟表工艺,原本从铁匠、木匠那里学习技艺的瑞士钟表业获得了飞跃,逐渐成为全球机械钟表行业的主宰,并将精密制造延伸到了机械工业、医疗器械等领域。传统机械钟表制造业为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而工业革命催生了职业教育,则为这种“匠人”传承建立了制度基础。在19世纪工业化过程中,随着职业学校和工业学校发展扩张,原本基于学徒制的职业教育逐渐补充完善,进一步转化为企业、高校、社会各界协作的职业教育体系。
接受职业教育的瑞士青年在车间工作
发展至今,瑞士的双轨制教育体系由企业、学校、社会各界的协作三大支柱组成,缺一不可。在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的作用不可或缺,它的角色有点类似于志愿者,企业愿意接纳学徒——即使学徒将来并不一定会留下继续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接收学徒也是在为其他企业甚至全社会培养人才。但是,正如ABB集团总裁乔·霍根所言:“大部分创新是源自车间,而非教室。瑞士学徒比其他国家的学徒手艺要高三个级别。而且,他们似乎天生就重视质量问题。”因此,自愿提供学徒岗位的企业,在为行业培养新人的同时,也不断吸纳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同时,企业接收学徒的情况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其所在行业及公司自身的状况。“有些行业面临周期性萎缩,就不太愿意接受学徒岗位。而拒绝接受学徒岗位的公司,通常不被外界看好。目前西门子、华为等外国公司,都在尝试引入学徒岗位。”莫罗告诉我们。
而社会协作也尤为重要。“社会协作很大一部分来自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以及对技术人才的认可和尊重,如此一来,学徒可以从学校、家庭、企业、政府获得各种支持,这称得上是系统工程。”科特·艾韦说。瑞士人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毕业也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的终结。很多四五十岁的资深职业人会在晚上或周末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并最终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获得相应文凭,而企业不仅支持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甚至还有70%的雇主愿意为员工支付相关考试费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83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