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自述:我差点被西方宽松教育击穿底线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没有一种教育理论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一种理论的现实应用没有局限性。每个家庭的教育选择也无绝对的对错可言,关键是要能在教育坐标上获得一种确定性。有了确定性,焦虑感就少了。
文|吴丽玮
在国内家长欢天喜地迎开学的时候,我们在新西兰开始遭殃,Delta变种病毒来势汹汹,这都已经封城半个多月了。
封城有各种糟心。出不了的门、做不完的饭,还有无法独处的时间,这些平时任何一个都够痛苦的事,现在加在一块已然算不得什么。

《小舍得》剧照
一开始我还会因为小孩上课那个鬼样子生气:老师讲课的时候专注于捋头发;突然想到什么就打开麦克风,在老师讲课的中途插嘴;或者如此简单的作业都做不对,居然还敢把脚翘到桌子上…… 
原以为她几次把我呵斥的声音开着麦克风播送给全班师生,会让我心塞至极。但结果并没有。
因为我发现,我再怎么纠正都是徒劳。阻止我,一个有执念的中国人,决心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大的敌人,是永远打不败的。这个人就是小孩的老师。 
无论她做什么,老师都要捧着。老师看她捋头发,会开心地问她,是不是每天都会换发型;听她大喊着打断自己说话,就耐心地停下来解答她毫无关联的提问;做作业更不用说了,本来就不是硬性要求,做与不做,开心就好。

几个回合下来,我非常沮丧。 
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理解西方教育,但总不能退到完全丧失自我。我可以适应不背口诀表的数学运算,接受老师不愿与家长交流教学细节,学会在没有考试成绩时寻找体现孩子学习能力的蛛丝马迹。学得慢,学得浅都没事,但我的底线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为什么老师就这么轻易地消解掉我唯一的坚持呢?
这让我开始怀疑,我所谓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就拿握笔姿势来说,新西兰的学校对此从没有过任何讲解和要求,kiwi拿笔的姿态也可谓是百花齐放,有的像拔葱,有的像拿毛笔,还有的像提溜一只小鸡,有时候看得我真是脚趾都在抠地,心里默念,算你们走运,小时候老师没让你们抄过课文。
帮助我将握笔这件小事跟西方教育的大背景联系起来的人,是我女儿的小提琴老师M。每次她上课前在本子上做记录时,我都尽量将视线避开她的手,以免给自己心里添堵。

《查莉成长日记》剧照
M老师小时候是homeschool(在家上学)出身,顾名思义,就是不去上学,是父母在家教大的。新西兰所有的公立基础教育都是免费的,但教育部也允许孩子在家上学,只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提交每一年的家庭教学计划,获得审批即可。显然,在家上学并不是因为家境困难,我认识几个homeschool的朋友,他们都是因为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不满意,所以才决定不让孩子去上学的。
M老师在家上学的原因,我猜测可能是他们家想照着音乐家的路线去培养孩子。 
M来自一个条件优渥的音乐世家,住在一个带农场的豪宅里,家里至少有两间琴房。他们家醒目的位置有张全家福,M的父母跟八九个子女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样乐器,是在他们全家人去国外演出时拍的。

我问M,在家上学感觉如何?她说,当然是非常开心了,每天完成妈妈布置完的任务,就可以跟兄弟姐妹们一起玩,当然也有了更多时间练琴。M从四岁开始学小提琴,直到上高中时才第一次走进了学校,之后被新西兰世界排名最靠前的奥克兰大学录取,学音乐,毕业之后就是演出、创作和教学。
我相信M的妈妈一定不会对当初homeschool的选择后悔,虽然她女儿写字的动作远不及拉琴灵巧。 
像M这样的家庭选择,也包括我女儿的老师所表现的耐心和包容,都是西方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价值观的体现。简单说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对人的尊重,认可人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内容。

《狗狗博客》剧照
最能代表这种教育理念的就是今年成立100周年的英国的夏山学校,它的创始人A. S. 尼尔坚持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任何人都不该强迫他们学习,所以夏山学校没有结构化的课堂,学校的大小事务也都是学生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来决定的。
西方有很多与之呼应的教育观。比如意大利的艾米莉亚·瑞吉欧早教体系,倡导学龄前的孩子应该自由玩耍,反对任何结构性的课程。崇尚瑞吉欧理念的教育者们有一个认知上的共识,孩子天生就是很有能力的人,那些育儿书上规定好的“三翻六坐八爬”,几岁断奶,几岁自主如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孩子各有自己的节奏。老师在幼儿园里的角色也不是权威,而是一个搭脚手架的人,他们不能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而是要让孩子们自由地探索,老师要去观察和分析孩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但要注意的是,西方教育界对人本主义理念也不乏批评的声音,最核心的是关于这种松散的教育结构缺乏系统性的批评,以及对老师是否有能力提供真正提供个性化教育的怀疑。
在家上学的M老师在小提琴教育上无疑是成功的,但她的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几何,不得而知。包括数学、阅读写作、书写等在内的基础学习内容,是需要花时间去不断重复练习的,这对于绝大多数小孩来说,都会有一个困难的开始。如果是100%从孩子个人意愿出发的人本主义,是否能为孩子打下这个良好的基础呢?
把这一点想明白之后,我便不再纠结了。 
没有一种教育理论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一种理论的现实应用没有局限性。西方宽松教育里的平等尊重,和很多小孩的基本功不扎实是教育的一体两面。我不能因为得到了中国教育里所缺失的那一块,就要把它的全部都当成理所当然。

站在这个角度,原本让我感到困扰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反倒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优势——跨文化的背景已经帮你把教育地图设置好了横纵坐标,找准自己的位置变得更容易了。就像没有完美的教育理论一样,每个家庭的教育选择也无绝对的对错可言,关键是要能在教育坐标上获得一种确定性。有了确定性,焦虑感就少了。
看来明天的网课,我又可以开嗓了。 
数字刊相关阅读:
英语和奥数,该不该被拉下“神坛”
佛系家庭和有钱人家,为何集体沦陷于教育焦虑?

排版:同同/审核:小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