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讨论“全职爸爸”这个话题了



文|吴丽玮
《奇葩说》最新一期的话题是关于全职爸爸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从始至终都带着一脸问号,甚至听完场上辩完后,我的困惑不减反增。
全职爸爸难道是妖怪吗?
在辩论开始之前,照例是现场观众对这个话题进行投票。50对夫妻,投票结果是50对50,平票。于是我的第一个困惑出现了。

为什么现场嘉宾一个个都瞠目结舌、大跌眼镜?仅仅因为平票很稀奇?我拖着进度条前前后后看了几遍,最终在李诞那个“你们这些不要脸的”里摸出点门道,原来很多人的惊讶,是没想到愿意当全职爸爸的比例有这么高。
进入辩论之后,那一个一个论点,让我的困惑更多了。
家里有了全职爸爸,就意味着职场妈妈少了请假的理由,最终变成了丧母式育儿——那么家有全职妈妈,丧父式育儿就顺理成章了?
父亲在家带孩子,会使双方的眼界和思想上的差距增加,一旦离婚,没有稳定收入的父亲将无力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所以悲催的命运就该轮到全职妈妈吗?
全职爸爸买的名牌球鞋,只能算是妻子的馈赠——所以全职妈妈看起来就是活着如此卑微?
而秉持着这样观点的一方,最终竟然赢了。
这让我感到非常非常困扰,在现实中的中国,当全职妈妈的人数要远远高于全职爸爸,按照上述逻辑,数量庞大的全职妈妈的处境实在是糟透了。她们的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极有可能得不到家庭的认可,这简直太可怕了。
我做了很久的全职妈妈。回过头来看,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就是人生再也不想有第二次,但重新选择一次,又觉得还是会这么做。 
因为父母养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啊!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需要家人的全程照顾,最该承担这项职责的人就是父母。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被一口一个“你怎么能不去工作,为什么不请保姆看孩子”的质问回怼,仔细想想这正常吗?

《产后调理院》剧照
西方国家没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帮忙带孩子的传统,自己生自己养是所有人的共识。未成年人不小心当了妈,也不会觉得,怎么办,我不懂我不会,我还是个宝宝,我怎么去养孩子?只要没有依赖,绝大多数人都能在实践中学会当妈。 
当全职妈妈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 
虽然从小到大,是徘徊在屎尿屁和吐奶肠绞痛,渐渐过渡到接送上下学和兴趣班时的时间消耗。就算既不爱吃也不爱做,但也必须咬着牙围着锅台转,即便知道第二天又会是天翻地覆,但前一夜还是会把玩具收收整齐,开辟出一块明早可以挥霍的空间。时间时常是在自我价值的怀疑中流淌过去的,这比世间任何工作都让人更觉艰难。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但做父母这件事又有任何工作都给不了的醍醐灌顶。 
小孩是不是就得听大人的话?小孩能不能自己决定吃多少饭,睡多少觉?我应该让小孩万无一失,还是让他们有风险意识?如果孩子总要问我为什么,我该如何回答?如果小孩发脾气了,我是震慑、纵容还是无视?如何你觉得小孩有个性问题,那问题来自于他们,还是家长的教育? 
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无数个快要气绝身亡的瞬间。如果给你添堵的人是领导、客户,或者是陌生人,至少你还能偷偷骂个脏话,在心里把责任全推给他们,让自己理直气壮。但现在气昏你的,是你生的小孩。你不但不能打骂,你还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宽容,不懂尊重,是不是应该重新理解“人”这个命题,该怎样学会接受世界的不同。

到最后,该改正的不是孩子,反而是你自己需要回炉再造。
这种人生的重新修炼,是成为父母后才有的机会。做全职妈妈,虽然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收获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把孩子委托给他人照料,只在下班后跟孩子享受一两个小时的亲子时光时不太能感受到的。
以这样的态度重回职场,到底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是那么容易一言以概之的吗? 
当然,我们的现实是很多妈妈都没有这样选择的自由,很多人想休更多的产假而不得。但看了这场关于“全职爸爸”的辩论,我发现社会上有更加可怕的声音,那就是对全职妈妈的污名化,贬低她们的价值,甚至认为这是在逃避,是失败的人生,是会被抛弃的。

如果全社会对全职妈妈的角色都不能认同,那反对全职爸爸的人,当然就更会赢了。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妈妈天然就比爸爸更会带娃,以此来反驳全职爸爸的必要性。但这个很难证实或证伪。 
我看国外的爸爸带娃,经常获得很多启发。在新西兰有一个名叫How to Dad的超级网红奶爸,他有三个女儿,年龄相差不大,每次太太生完没多久就重回职场,他则安心在家带娃。回归家庭前,他是一个视频媒体工作者,当奶爸之后拍了一个脑洞大开抱娃姿势的搞笑视频,一炮而红,甚至连扎克伯格都成为了他的粉丝。


他的视频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新西兰式“散养”:如何一人带三娃旅行、如何哄孩子入睡、如何边看橄榄球边跟仨孩子玩、如何让孩子帮你洗碗等等,全是爸爸式的粗粗拉拉,但笑喷之余,又觉得这么做其实也挺不错的,干嘛非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那么紧张呢。你看,这就是爸爸带娃的一种好处。
只是我看完这期辩论,觉得我们讨论爸爸带娃究竟有哪些优势还为时尚早,毕竟我们还没有达到技术层面的探讨。
让你当当全职爸爸,不是奢望你用自己的职场自由去跟妈妈置换,只是希望这能唤醒一个人“当爹”的角色意识。 

《小欢喜》剧照
如果只是下班后跟孩子玩一玩,不可能深切体会到带孩子的艰辛。当然了,有些妈妈也需要体验一下姥姥的艰辛。你以为带孩子的辛苦就是猫着腰护着他一刻不停地爬高下低吗?你以为一本接一本地读书,读到嗓子冒烟就够累了吗?可你不需要再去做饭、洗碗、擦地、洗衣服,孩子咬了你一口,你可能假装嗔怒一句,“臭小子劲儿还挺大”,殊不知如果你跟他相处一天,类似的问题会层层叠叠。
只有成为一个全职爸爸,或者能够较长时间独立带娃,没有任何人的辅助,去完整地面对孩子,同时面对养育孩子的生活。是投入进去的,不是短期观赏式的,那你一定会觉得育儿这件事没那么容易,从而也就不会贬损全职妈妈的价值。
虽然这场讨论很有争议,但看完之后我原本是挺期待的,很多社会观念的更新都是靠一点点的微光来照亮前路。但事实上我太乐观了。节目播出后,上热搜的话题是“背奶妈妈”、“母婴室的短缺”,却鲜有人说该不该做全职爸爸——好似这事儿根本不值得讨论一样。 
这期节目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只有坐在后排的两位女辩手,怀孕的张踩玲和永远已婚女性视角的傅首尔,只有这两位妈妈提到,婚姻中出去打拼的一方应该感谢照顾家庭的一方,因为是对方的付出,才成就了自己更好的事业。只有在育儿事业中真的投入过的人,才体会得出这种感激和辛苦。
作者档案

吴丽玮
三联记者,喜欢人物故事,最近痴迷于东西方教育比较。

26分钟前


三联生活周刊
个人微信公众号:小怪兽在南半球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年里美味」
买它!
▼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1全年三联生活周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