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创三年内最低纪录,低于潜在的增速(5%到6%之间),但国内对此事却议论纷纷,看法不一。



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创三年内最低纪录,低于潜在的增速(5%到6%之间),但国内对此事却议论纷纷,看法不一。

经济学界一致认为,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及时止损,长此以往,我国的经济就会像走游乐园的滑梯一样,很难再扭转下滑的趋势。
但并不代表他们中间没有分歧,问题恰好出在了下一年经济目标的设定上,专家们对持续低迷的经济状况和高层的反应程度见解不同,有些人认为继续保守发展,有些专家提出大胆突破常规,搞得热火朝天,也没有统一的结果。
目前来看,我国舆论界出现了两大具有争议性的观点。
第一类的主要群体是体制内的专家学者,他们都是乐观主义的“激进派”,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就要不惧一切向前冲,目标定在5%到6%,甚至是再往上最合适不过。
他们有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和卓越的判断预测能力加持,自然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比如增速低带来的最大风险是什么?会给经济管理增加哪些难度?什么样的刺激计划更能匹配?

据相关人士预测,在正常的经济发展之外,国家还要向市场额外投放2.7万亿的资金,才能让增速达到5%,才能够让大部分线下行业的经济回暖。
国家同时也采取了相关的决策,主要的着力点依旧是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央行在九月份已经重启了2014年棚户区改造的抵押补充贷款项目,之后更是向银行投入了三千六百七十五亿,以此向各界传递放开经济发展脚步的信号,彰显提振国家经济的决心。不过,欲速则不达,究竟能不能有效谁也不敢保证。
第二类群体的咖位就高出不少,这些人包括外资机构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们比较冷静,相对客观地看待经济现象,认为目标在4%到5%之间更为合理。
高盛和瑞银两家外资机构都预测增速在4.5%左右,地产行业的预期消费和服务反弹不会太厉害,毕竟房地产泡沫一直存在,拉了整体经济的后腿,4%—5%的概率还是比较容易出现的。越南放开经济出现负面影响就是前车之鉴,而且家庭连续三年负债累累,致使大部分人赞同减少报复性的花钱。

安信机构的高善文认为,我国有把握达到保四争五的水准,这样可以为结构性改革提供充足的空间;如果目标超过限制,在国内外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左右下,国家政策可能难以支撑快速的发展。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无论大家持哪一种观点,终归都是想要中国经济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走出低迷的状态,而2023年我国经济重回潜在增速也是迫在眉睫,所以5%的经济增速目标有存在的必要性。
但如果国家依旧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缺乏明确的有序优化路径和更加详细的优化方案,让全国各地自由发展,那么各地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经济发展逐渐拉大。
有的地方经济实力雄厚,有底子可以挥霍,试错成本低;有的地方本来就积贫积弱、管理体系存在缺陷、对于市场的认知不足,只能亦步亦趋,逡巡不前,瞪着眼睛干着急。如此一来,不利于形成内循环的统一大市场,省际人口流动和的物资运输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

其次就是三年疫情对实体经济的破坏,一时之间很难恢复,还有生产经营中的到岗率问题到底要怎么解决?线上的工资薪酬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微观问题,而目前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清醒认识。
作者:路青云     校稿:川川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