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报复行为能够达到多可怕的程度?上世纪80年代,湖北一名捕蛇人抓蛇多年,却多次被毒蛇围攻,在被毒蛇“追杀”了5年后最终丧命。程地明原本是湖北一名普通的农民,当时在无意间得知捕蛇能赚钱以后,他也加入了这个行业自学捕蛇。由于菜花蛇无毒,个头大,所以程地明尤其喜欢捕捉它们,每到春夏季节,他就会到野外抓蛇。几年下来,程地明不仅因为捕蛇经验丰富成了当地有名的捕蛇人,还因此赚了不少钱。1986年4月17日,程地明约了两名年轻人上山捕蛇,在草地里找蛇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红花野鸡项蛇。这种蛇是否有毒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当时的人一般从外表认为它们有剧毒。于是程地明很快将这条毒蛇打死了。然而,谁知道打死了一条野鸡脖子蛇后,周围又有无数这种蛇窜出来,立刻对三人发动了攻击。三人一边用棍子打蛇,一边撤下山去,用了后就才逃出“蛇窝”。后来村里人得知这件事后都不相信,于是上山查看,结果发现光是被打死的毒蛇就有73条之多。这件事虽然让程地明有些慌张,想起了行业内一些老人关于“毒蛇报仇”的传言,却并没有放弃这个赚钱的生计。
然而同年8月,1989年和1990年,他又先后被毒蛇咬伤4次,这才让他彻底放弃了捕蛇的打算,开始回到老家种地。1991年农历七月十五,程地明到田里去除草,没过多久,他就发现田地里出现了两三条野鸡脖子蛇。程地明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但是他也不敢主动去打这些蛇。下午天色渐晚,妻子王金平回家做饭,留下程地明一个人在田里干活。等到晚上6点后,见丈夫迟迟不回家,王金平便返回田里寻找,谁知程地明已经被毒蛇咬死,身上有9处咬伤,地里也有17条被打死的毒蛇。这件事被当地报纸报道出来后,在当时流传很广,一些捕蛇人认为是因为程地明破坏了这一行的规矩,所以才会被毒蛇追杀。所谓的行规也就是“三不抓”的禁令:即抓抱卵产子的母蛇,不抓墓穴下的老蛇,不抓蛇来自己吃。捕蛇人认为,蛇身上都有一种腥味,人闻不出来,但是蛇却对此很敏感,一旦人沾染上这种气味就可能成为毒蛇仇恨的目标。实际上,所谓的气味一说并非没有道理,比如程地明最喜欢捕捉的菜花蛇,就会从肛门腺分泌一种臭味。有民间俗语说“一里菜花蛇,十里无毒蛇”,也就是说这种蛇专门吃毒蛇,是其他蛇类的天敌。所以程地明有可能是身上沾染了菜花蛇的信息素,所以成了毒蛇攻击的对象。
但是所谓的“记仇”一说则不太可信。因为蛇的大脑容量很小,智商极低,记忆力也非常差,根本不存在人类所谓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思想,它们要报仇当场就报了。实际上,美国神经科学家在1960年曾提出三重脑模型,认为各种动物的脑部结构是不一样的。人类具有更高级的大脑皮层,神经回路极为特殊,神经元分布广泛,这就导致我们有更复杂的抽象思维,在报恩和报仇上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再往下一级是古哺乳动物脑,这种脑结构可以保证一些哺乳动物有较为简单的情感和复仇情绪。比如动物界的“母爱”,动物向人类报恩甚至依赖人类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哺乳动物的行为带有较为简单的情绪化特征,就好比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叛逆与情绪暴躁相关一样。所以哺乳动物的复仇也同样情绪化。比如2021年11月,在印度的一群猴子因为一只小猴被狗咬死,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当地的家犬发动了报复。这种报复行为往往非常直接和残暴。而最简单的一种大脑也就是以蛇为代表的爬行动物脑了,这类动物基本没有长期记忆的能力,它们的大脑往往只为基本的生存功能服务。比如能调节呼吸和体温的脑干,判断和控制动作的小脑等。从这个方面来说,蛇这种动物并不存在报恩和报仇的行为,它们的攻击行为都可以用保护自己来解释。#2022生机大会##你经历过或者听过哪些被动物复仇的事情##蛇#
印度成为第一个“战胜”新冠的国家,群体免疫在这里实现,90%印度人拥有新冠抗体!
为同类报仇?捕蛇人打死73条蛇,5年后被蛇群咬死,蛇真的记仇?
一徒步者目击到令人发冷的“幽灵”,这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