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蚁在洪水期间建造“活木筏”。小生物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在洪水中生存。尤其是火蚁,成群结队,成群结队,成群结队,用身体造筏子,一直漂浮到水退去。然而,火蚁不只是四处游荡。
那么这些规则是什么?“火蚁筏”为什么不沉?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是体型最大的火蚁种,一个群体约有30万只。当他们的地下隧道巢穴被淹时,他们会一起建造一个可以在地表漂浮数周的木筏。火蚁具有排斥水的拒水作用,它们可以在细毛之间积聚气泡。把每一个紧密连接起来,气泡就变大了,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浮环。2017 年 8 月,创纪录的飓风哈维袭击德克萨斯州时,被洪水淹没的城镇中到处都是火蚁筏。这是它的样子。乍看之下,像是一团漂浮的泥土,但仔细一看,却能看到无数火蚁在蠕动。
火蚁筏可以随意改变形状,但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如何做到的。因此,研究小组拍摄了火蚁筏,并观察了它们的形成和形状变化。筏编队有规则!该团队将一根棍子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的中心,并通过一次将大约 3,000 到 10,000 只红火蚁投入其中进行了多项实验。落入水中的火蚁聚集在一根棍子周围,形成一个木筏。到目前为止,正如预期的那样。然后,该团队使用图像跟踪数据和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分析木筏的哪些部分是静止的,哪些部分是运动的。结果发现,筏子具有层状结构,火蚁群分为两组。一个是水边的一个密集固定的群体,它努力使殖民地保持漂浮。另一个是一群蚁,在木筏上四处游荡。并且这些群体之间有一个循环,走上来的火蚁和支持他们的成员依次轮流上来。例如,靠近筏子中心的下层的火蚁会上来(蓝色到红色),走到筏子的外边缘(红色到红色),然后返回下层(红色到蓝色) 。通过这种循环,木筏的大小可以收缩或膨胀,甚至可以形成一条长长的触手状的桥梁。殖民地使用长触手转移到附近的漂浮物和土地上。火蚁似乎通过一个圆形的队形获得了稳定的浮力。
由于火蚁的行为随季节、一天中的时间和栖息环境而变化,因此木筏形成的机制仍然是一个谜。未来,研究小组计划根据这些环境因素进一步研究木筏的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