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雌性章鱼产卵后会“自残自杀”?小章鱼在出生之前就注定是“孤儿”。产卵后,雌性章鱼停止进食并开始自残,撕下自己的皮肤并咬掉触手的尖端。因此,当小章鱼从卵中出来时,母亲已经死了。几十年来,这种奇怪的自杀行为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现在,科学家的研究揭示了推动章鱼母亲自杀的部分生化机制。报道称,章鱼妈妈在产卵后,荷尔蒙平衡和胆固醇代谢出现问题会致她自残。
RNA 携带来自 DNA 的关于如何制造蛋白质的指令,对其进行测序有助于了解基因他们发现,在更接近死亡的章鱼中,控制性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激素)和胆固醇代谢的基因的活性水平更高。在人类中,荷尔蒙失衡会导致自主神经失衡,胆固醇代谢增加已被证明会导致重复性自残和饮食失调。因此,这种生化变化很可能导致章鱼自残。现在,该团队终于直接分析了“交配”和“未交配”雌性视神经腺分泌的化学分子。
结果证实,只有交配的雌性会过度分泌性激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和胆固醇(某些化学物质的前体)的前体。也就是说,证明了产卵后的生化变化是由“交配”引起的。目前还没有详细阐明这三种化学分子是如何推动“自杀开关”的,但研究小组表示,“只要这些分子在体内积累就会导致死亡。”说。对于人类来说,“致命的疾病”可能是“绝望”,但对于雌性章鱼来说, 可能是“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