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1年,德国医生将人类体温定为37℃。但近150年来,人体温度却下降到了36.6℃。人体温度为什么一定是37℃?体温又为什么会下降呢?
![]()
在对自然界的生物进行详细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哺乳动物的体温都集中在37-42℃之间,这个温度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细心的读者肯定会想到,这不是我们夏天的气温吗?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吗?其实,无论什么动物都需要维持身体体温与外界气温的平衡。试想一下,如果把我们的体温调低到20-30℃可行吗?
![]()
实际上,蛇在夏天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体温调到25℃,但是它依然只能躲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避免被晒死,甚至有的蛇还需要夏眠。这是因为当外界温度过高时,动物就需要散热,体温和气温差距越大,需要的散发的热量就越多。37℃体温的人类尚且要通过大量流汗和补水来避免中暑,要是体温再下降很多,必然需要更强的散热能力,流的汗水也会更多,人体就会迅速失去水分和盐分,结果就是内循环失调,夏天根本无法活下来。
那么最初在设定体温的时候为什么不考虑冬季呢?实际上,动物的身体结构导致我们散热很困难,而要摄取或者储存能量则相对简单很多。在冬天气温远低于体温,但是动物却可以通过进食、减少活动来避免能量流失,让它们全部用于产热,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
![]()
同时,大多数动物还可以长出毛发来储存能量,人类甚至学会了自己制作衣物,制造取暖设备来度过冬天。相比之下,夏天对于动物的挑战更大,所以体温会更接近夏天的气温。再比如最早的哺乳动物鸭嘴兽的体温只有32℃,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刚刚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仍然保留着水生的习惯,所以允许有更低的体温。那么,近150年来,人体的温度又为什么会有所下降呢?首先,这可能跟地球的气候变化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从整个历史阶段来说,哺乳动物在形成以后,体温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了。除非他们演化为一种新的生物,才有可能出现较大的体温变化。就像从鸭嘴兽到现代哺乳动物一样。
![]()
况且,近些年的气温是在升高的,如果人类体温要适应这种变化,最有可能的原因也是提高体温,而不是降低,所以150年内的人类体温波动不太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影响。科学家推测这种现象大概率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因为15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恰好已经完成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室内空调等散热技术的提高、生产方式去体力化、水源和食物配置更合理都可能是原因之一。在这其中,有科学家提出医学的进步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大部分疾病都与炎症相关,这是因为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不断地消灭细菌和病毒,这个过程会加快人体新陈代谢的速率,消耗大量能量,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体温总是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自19世纪以来,现代人更不易患上结核病、梅毒、牙龈疾病等传染性疾病了,即使感染了也能迅速使用药物降温进行缓解。所以,人类体温下降的趋势或许还将继续。#头条创作挑战赛##人类体温持续走低的原因是什么?##正常体温为什么是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