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高考放榜,大家应该也知道有个一直打着“学霸君人设”的流量明星马嘉祺,因为成绩低于艺术生本科录取线的50多分,直接冲上了热搜。
成绩单有点狠,数学25分、语文98分、英语44分,综合140分,听力0分,总分:307分。▼
现在一些明星靠着营销公司的包装,操作虚假的人设来收割韭菜并不是新鲜事,我本来也打算就当看个八卦新闻,翻篇就翻篇了。▼
可是随后一翻,却看到底下评论的各路应援,很多都是青春期的小孩子们,看完评论,我就感觉心头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有种不吐不快的想法。
因为评论区俨然形成了一群以小孩子为中心的,一波义不容辞“撑到底“的应援团队。
有质问“(马嘉祺)凭什么非得考好”的。▼
有觉得是网友心里不平衡闹出来的,马嘉祺受人眼红了。▼
有夸赞马嘉祺是最棒的小朋友,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吖!▼
还有觉得马嘉祺哪怕没文化赚的钱也比你多,所以老头子管好自己的嘴吧!▼
诸如此类的言论,坦白说,让我看到了一个反智的社会。
明明是靠炒作和博出位造出来的流量明星,却得到了那么多孩子的追逐和应援,孩子理直气壮的站队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小时候追星吗?我觉得是有的,我也曾经试过在墙上贴蔡依林的海报、去找周杰伦的歌曲、我也迷CLAMP的作品,喜欢一个人恨不得搜集全套东西,不想错过任何一点关于他/她的新闻。
因为自己也经历过追星的童年,我觉得我应该是对追星包容度还算高的,我确实也没感觉到追星对我有太大负面的影响,反而给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涯,增加了很多学习之外的乐趣。
但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我家俩孩子以后到了青春期,迷上了某一个偶像,而那个偶像明明三观不正、行为不当,但孩子还是立撑到底,不听劝告,我想我应该会很伤心吧,所以今天,就有点想未雨绸缪,跟姐妹们聊聊,我是怎么想追星这件事情的。
孩子为什么会追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有追星的想法和行动,是很正常的。
追星一般会出现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因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人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解决一个冲突,而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要解决的是自我身份认同危机。
当孩子用尽全力去寻找自己是谁,我想成为哪种人,我想要在群体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时,孩子就会开始把目光放在身边或者自己认知范围里能触达的人,这个时候,榜样的作用就会被放大。
有了这个榜样的力量,孩子的情感会有落脚点,孩子借助榜样的参照系来同步梳理自己的认知,这也是孩子自我成长的一个方向。
所以孩子在青春期如果有好的偶像作为学习榜样,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
另外一种情况是青春期的孩子内在的冲突多,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在家庭或者学校中人际关系并不好,自我感受和情感认知都有不安全感的话,偶像的出现会填补孩子情感世界的空虚,有一定的心理补偿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把自己的渴望、经历、想象投射到和偶像的联系中,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获得精神寄托。
之前看节目,听过撒贝宁说过一段话,觉得还挺经典的:“追星,其实追的是自己。”
如果孩子把追星当成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情感寄托,那么孩子选择偶像的标准,就容易陷入非理性选择,为了爱而爱,或者某个偶像的人设刚好填满了自己内心缺失的一角,孩子就容易陷入其中,追着不放。
我们如何看待追星这件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就好像《少年的你》一样,里面有很多反叛、迷茫、愤怒和难以宣泄的矛盾,正因为有很多冲突在,所以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能简单以非黑即白来判断,否则只会把他们推向我们的对立面,真正是相处十几年,决裂一瞬间。
你可能会想,怎么会发生,孩子明明小时候多乖啊,怎么可能青春期因为一个偶像和我们决裂呢?
但这真的是有可能的。哪怕孩子小的时候对父母有多么的依恋和信服,到了青春期,孩子可能完全会以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我们这群“中老年人”。
有部小说大家应该也印象很深吧,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描述的就是一个16岁少年空虚又寂寞的青年时期,所有的反智和疯狂的行为,只不过是源于他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的冲动,但是又发现自己的生存离不开这个现实世界,他必须得跟这个世界妥协……
这样子的一种身份和心灵上的双重矛盾,让孩子的青春期,不复年少的单纯幼稚,只留下孤单和叛逆。
“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里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的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这是书里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它告诉了我们,成长其实是痛苦的、也是挣扎的,一个成年人和青少年最大的区别在心智和思考两方面。
理性追星和非理性追星的根本区别,在于孩子有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进行独立思考。
非理性追星的孩子容易人云亦云,甚至让自己被利益或者虚荣的关系捆绑,把成就寄托在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去寻找心灵的虚幻安慰,神话了偶像,迷失了自我。
非理性追星的行为有很多,像现在年轻人做的一些事情,特别是“饭圈”的系列活动,什么打榜、应援、集资、拉踩、人肉、攻击、水军、养号等等,低龄化、拜金攀比和网络暴力趋势,也难怪中央网信办直接发通知,重点整治“饭圈乱象、重点打击5类行为”。▼
一个孩子,如果陷入了不理智、甚至疯狂的邪教式追星,他容易产生对社会的抵触想法:“不管你说他好不好,在我心中他就是最好的”、“偶像正在被人欺负,我不能再站在他的对立面,不然对不住我和他的情感”,这些都是非理性追星孩子心中的想法,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孩子和现实世界无法和解。
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迷茫,但有几个基本点是我们可以未雨绸缪帮孩子做起来的,这样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更积极有力量。
第一点,在孩子小的时候,种下自我认知的种子
自我认知是我一直都希望朋友们了解的概念,写过的文章其实也有好几篇,比如:
《别让孩子缺乏自知之明(附资源下载)》
《经不起批评缺不得表扬?如何避免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内附资源)》
自我认知很重要。鲁迅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这是对每一个青少年能做好自己、发挥出自己优势的期望。
人如何勇敢地做自己、积极地做自己,而不是受别人的冷言冷语而灰心丧气、更不会因自暴自弃者而迷失自我,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要觉得世界一定跟想象中的一模一样,不是自己逃离了现实,问题就不复存在,不是自己只看到大海,就认为世界就跟海平面一样是平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认知是帮助孩子完整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桥梁。
自我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更加自爱自强。
一个孩子如果能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身的存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么孩子就有更大的能力去关注更大的议题,去思考社会和现实,他/她也会让自己的行为处事更有分寸,因为孩子会敏锐观察到自身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别人,别人的行为又是如何影响自己,就不至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你想想看,“学霸君”人设翻车后,还是有一堆在为他无理由控评的应援孩子,甚至之前发生过的新闻,孩子欠债累累只为给偶像应援,十岁大的孩子为了追星连课都不上了等等,想一想都让人好心疼啊。
第二点,保持和孩子开放式的沟通,为孩子心灵开锁
我们有时候会过于担心青春期孩子的心思太复杂,但是却忽略了其实孩子的心事是从小就开始积累的。每个阶段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难题和困境,小时候可能会连自己伤心的时候要不要哭都挣扎,再大一点可能会对处理学校的人际关系而困扰不已……
很多的心事积累起来,到了青春期就会呈现爆发的现象,这也是很多父母很不明白,为什么小时候孩子很乖,到了青春期就如此叛逆?
要让孩子的心灵能为我们开锁,我们首先得先做那个解锁人。之前我分享我和孩子的心事和互动讨论的全经过(《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友》、《这时代最稀缺的勇气,是允许自己不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孩子,舞台这一刻属于你,你当有你的高光时刻……》),很多朋友都说没想到还可以这么做,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会太难,那就是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直白、坦诚、真诚地说出来。
我们从小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拉开了父母和孩的距离,就好像我们常说的“严父”,父母对孩子大多数都是教导和道理,却很少两个人拉个凳子,啃个瓜子谈天说地的气氛,那种“爸~我跟你说,我喜欢上一个姑娘了~”的内容,基本上是不大可能在我们小时候出现的。
现在却很需要如此,需要父母得先有这样子的勇气,愿意下放自己的架子,跟孩子能毫无包袱、毫无压力的讨论,只有父母愿意先做到这一点,孩子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原来父母是跟我站在一起的”。
孩子为什么会疯狂追星,是因为他们通过这种疯狂追星的行为,才能感受到自己跟偶像原来是在一起的,他享受着偶像的光芒,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偶像。
这样子的心理状态和背后的渴望,其实就是父母能够像“我追星”一样,也愿意看到我、注视到我、没有压力、毫无包袱。
另外一点,成长中的孩子天性也是敏感的,很多心事都放在心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更需要在早期多愿意跟孩子谈谈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明白原来向自己亲近的人分享苦恼,并不是会听到唠叨的教条道理,而是互相取经、共同面对的过程,这也会让孩子更有勇气愿意跟你我分享。
很多父母不大愿意向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觉得自己不够好,成为不了孩子的榜样,但并非如此。如果孩子内心深处有第一个榜样和偶像,那么它一定是先来源于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谁都会犯错,谁都会有不足,但能坦诚面对自己弱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家庭始终还是孩子最早期的学习区,孩子最后想成为怎么样的人,渴望走向怎么样的方向,毫无疑问,家庭的影响一定是极其深远的。
第三点,打开孩子的眼界,让孩子有更高立意的榜样
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偶像明星,大部分都是共同的特点,年轻、帅气、漂亮、个性张扬、温柔……可以说大部分的少年偶像,颜值也是流量的一部分。
可是,我们孩子可以效仿的榜样,明明可以更宽阔,更隽永。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大概率会有一段追星之旅,那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更需要早点对榜样更全面的认知。
就好像通过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到,即使在我们通往梦想的路上遭受了困难和打击,但只要足够努力和坚持,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还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我们才迎来了航天科技创新的新突破。▼
就连孩子喜欢的领域,也可以让孩子多明白,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它们身上所独有的闪光点。就例如著名画家马蒂斯对于创新的坚持,无论在当时的年代还是在现在,都是那么的熠熠生辉。▼
多带孩子去全方面地理解一个可敬、可爱、可佩的人和事。修身治国平天下,有担当的前辈先生,他们的榜样力量,才能让孩子从小明白修身的标准。以此促己,孩子才能沉下来去修炼内功、打好基础,让自己跟着榜样的步伐,学习、进步、提升。
如果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隽永和深刻,那孩子就很容易被浮光掠影迷昏了头脑,甚至被网络小说蛊惑深陷男女偶像剧剧场,以为自己的人生也能天降大运、白马王子一定会拯救于水火之间。这些迷幻之爱,才是摧毁孩子心智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跟学霸君连人设翻车,发的道歉信,都可以这么去写:
我错了,我是一个很努力的“普通人”,我是希望能够给大家带去一些期待和希望,才让自己做得更好一点,更努力一点,更像那个厉害的“马嘉祺”一点……
潜台词就是,因为你们希望我是学霸,所以我就假装自己是学霸来给大家一些期待和希望。
虚假的追星和虚假的人设,无论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我内心只会觉得拔凉拔凉的。
孩子啊,你一定要明白,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出磨砺出,没有任何一个成就的所得,是不需要付出汗水和辛苦的。
不要被虚假的“人设”迷住了双眼,要去寻找真正的榜样。把榜样的力量,内化为帮助自己成长的动力,让自己有高山可眺、大海可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Yours,萌芽。
【教育思考】
★ 周末闲聊 | 学区房和择校,我的7年辗转
★ “我孩子就是普通人,那又怎么样?”
★ 幼小如何衔接?教育部定调了!我和大家重点谈谈关键一点
★ 孩子,也许你不认识他,但你应该懂懂他
★ 国家要开始减负了,你减了吗?
★ 和孩子一起,唱首袁隆平爷爷作词的歌
【本周团购】
【精彩视频推荐】
——END——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评论、分享或者点赞鼓励我,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感谢阅读!您也可以把我的公众号置顶或星标,让我们可以找到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