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说在前:早呀~昨天有关我对“双减”政策的自我分析和思考(点这里)出来以后,很多朋友都在后台留下了自己的观点,但更多的是对面这个庞大而坚定的政策所带来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所以我也收到了很多的求助。
其实我跟我的创业伙伴@莉莉老师,在面对“双减”政策出炉初期也是一样的,面对跟着我们一路走过来的姐妹们,面对处于改革漩涡深处自己家的孩子,我们一样是在政策纲领下摸索前行,焦虑过、迷茫过,也渴望尽快在黑暗中找到自我慰藉以及努力前行的明灯。
所以面对大家的焦虑我很是理解,我今天也把莉莉找来跟大家一起聊聊,她作为孩子家长,作为深耕家庭早期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她是如何看这次教改,以及如何调整心态的,希望在莉莉的分享下,大家可以获得一些新的思考,更好地应对这场巨变。
面对教育大改,三个问题叩问养育初心
文 / 莉莉
哈喽,大家好,我是莉莉,萌芽的创业伙伴,也是小芽启萌自研课程的课程总监,相信接触过萌小芽早教课程以及各项能力小课的朋友们都会知道我。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双减”政策的大形势下,我自己对教育的反思,恰好我们的家庭早教体系课「萌小芽早教」一周年了,我也会聊到一些「萌小芽早教」父母和孩子们的故事。
上周一个朋友专门约我聊养娃的事情,她家的孩子快4岁了,平时比较害羞内敛,在公园玩滑滑梯都会让别人先上;在沙池里玩沙,被大哥哥推倒了城堡,她不懂反抗;在幼儿园被抢玩具,她拱手相让……对此,我朋友非常的焦虑,尤其是“双减”政策出来了,她更担心孩子这样的个性,将来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要吃亏,她希望孩子“不要输”,她的问题是:要怎么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需要教孩子竞争,竞争是最没有用的东西。我想,与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如教孩子如何面对竞争,学会输了的时候不看低自己,赢了的时候不看低别人。
从朋友身上,我看到了教育改革风浪在每个父母身上的拍打,即便孩子只有4岁,她的焦虑也停不下来。
我随意在微博上逛一圈,发现本意是让孩子减负的“双减”政策,却造成了父母更大的焦虑,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没有课上了,学习会跟不上,自己又不会教:▼
于是,父母开始自己研究教材了:▼
于是,爸妈圈里开始自发地偷偷约老师组团补习:▼
甚至,有父母建议立法禁止老师给自己家的孩子补课:▼
……
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种表象,这些表象背后都隐藏了什么问题呢?显然,父母不相信校内的教育体系,此前的校外培训,支撑了他们对孩子成长的一切想象。
写下这句话时,我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支撑的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想象,这种想象让父母心安,似乎养育就万无一失了。那孩子呢?孩子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天赋潜能、孩子自发地对未来的想象,都有被看到吗?
不可否认的是,竞争前置早已波及到学龄前的父母和孩子,尤其是中考就分流,50%的孩子会流入“职高”,这让非常多父母无所适从,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提前准备,甚至提前到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年纪,让孩子去承受超负荷的学习和心理压力。
这些都仅仅是当下教育表象的冰山一角,所以,究竟教育是什么?怎样的教育算是好的教育呢?
如果父母对这个问题没有笃定的答案,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就很容易被变化牵着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前段时间邀请「萌小芽早教」的用户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大家对“萌小芽早教治愈了焦虑”的选项给予了高度的认同:▼
这个结果既让我们惊喜,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平时在1V1的家庭群里也会收到各种表白,很多父母都说「萌小芽早教」为他们抚平了焦虑,让他们“心安”,感觉被萌小芽“托住”了,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受:▼
我不禁想,这些都是怎么发生的?「萌小芽早教」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想借着“双减”带来的父母焦虑话题,我尝试用三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跟大家探讨一下——做不焦虑的父母,我们可以吗?
Q1
你对养育有自信吗?
自信的父母底气十足
我们经常担心孩子的自信问题,很少关注我们自己为人父母的自信。我们对养育有自信吗?自信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有一个萌小娃(我们都称「萌小芽早教」的孩子叫萌小娃
可能有大半年的时间,我知道小番茄爸妈都在商量孩子读小学是否要买学区房和交赞助费的事情,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每个家庭都希望得到的,但经济上的负担和孩子可能要承受的压力又是不得不考虑的。
在养育孩子中面临这样重大的决策,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对不同的家庭来说,答案可能不一样。从小番茄爸妈的身上,我看到了自信父母的样子,而我们很欣喜,这种自信是「萌小芽早教」带来的:▼
“这个是对孩子长期的观察和判断的感受吧”,小番茄妈妈的话让我们很动容,养育的信心不是来自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依赖,也不是来自于对名校的盲目追随,而是源于对孩子的“相信”,相信“相信”的力量。
还有小萌娃石头的家庭,也让我印象深刻。石头妈妈加入「萌小芽早教」第一天就问了一连串的问题,对亲子关系有很多焦虑,对自己的养育能力也有怀疑。她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很多家庭问过的,就是用闪卡教孩子究竟好不好?▼
△石头看闪卡
石头妈妈还发来了她跟石头玩闪卡的视频,从石头4个月开始她使用闪卡,感觉石头的认知发展非常迅猛,现在孩子3岁多了,渐渐对闪卡失去了兴趣,也无法记认闪卡的内容了。
其实对于闪卡,在早教领域的效果褒贬不一,但是我们年幼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却是有权威科学论证的。年幼的孩子必须通过感官知觉去积累经验、通过亲手操作去学习,大量的各种感官刺激和探索经历能持续塑造孩子的大脑发育,为未来的知识网络奠定基础。
所以基于孩子学习的这种规律特点,父母要做的就必然不是只盯着一个工具、只朝着一条路走到头去进行早教了。
闪卡如果像石头妈妈的用法,那仅仅只是认知领域的一小部分,「萌小芽早教」几乎每一堂课都在强调,孩子的发展是综合的、全方位的,除了认知,还有社会情感、语言、身体动作等方面的联动发展,「萌小芽早教」每一个游戏的设计都体现了这样的理念,有了这样的整体观,对闪卡的疑问就不存在了,对养育的卡点也就通了。▼(图片可滑动)
△萌小芽早教每周都设置了五大能力的培养目标
确保孩子的均衡成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养育的思维很多时候就是一通百通的,核心就是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以体系化的课程傍身,陪伴孩子成长。
这也是石头妈妈在实践中的体会,跟随着「萌小芽早教」的课程指引,她发现了石头的巨大变化,从情绪调节能力,到绘本阅读,到社交情感的发展,再到行为习惯。而这些巨大的变化,只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
现在,我们看到石头妈妈的养育越来越有自信了,遇到石头什么事情,都能在群里跟我们分享她的观察和分析了,真的从最初的“问题妈妈”变成了“专业妈妈”了,妈妈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石头妈妈的养育自信又来自于哪里呢?如果说小番茄爸妈的养育自信来自于相信孩子,那石头妈妈就是更相信自己了。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所学,为她积累了大量养育体验,在这些养育体验中,她解锁了更丰富的游戏灵感,培养了更敏锐的观察视角,也构建了更好的亲子关系。
石头妈妈的微信昵称叫“缓缓”,她说“陌上开花缓缓归”,我好喜欢这个名字,养育的道理不也是一样吗?慢下来,蹲到与孩子同一高度,你多了解孩子一分,你的自信就增加一分,焦虑也减少一分。
Q2
你希望孩子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他不是你期待的样子,你还爱他吗?
本来这个反思的问题是这样的:你对孩子有怎样的期待?小标题是:你的期待是否成为了孩子的阻碍?
但写下这两句话的时候,我又删了,我不喜欢“期待”这个词,感到带有强迫、控制,我更喜欢“希望”,“希望”是属于父母自己的心愿,是自由的,可以真诚与孩子分享的,甚至是孩子可以不长成我们希望的样子,但我们依然爱他们。这是我一直追求的关系状态。
曾经看过一个比喻,很有意思。孩子出生了,一家人好比坐上了同一辆车,问题来了,在你家的车里,谁坐在主驾驶位置上?谁坐在副驾驶位置上?
我曾经去问我的父母,当年他们对我有什么期待。
我妈的回答是:“你小时候我在考会计师证啊,我哪有时间管你学习。”
我爸的回答是:“我不需要管你啊,你不是好好的吗,我该干嘛干嘛啊。”
他们的回答给我的画面,就是我是坐在主驾驶位置上的,然后副驾驶也没人……我爸妈是坐在后排,做着自己的事,顶多时不时抬起头,叮嘱我摆稳方向盘。我吧,也就长成今天这样了,品行端正、自食其力,脑子转得动,也不赖吧。
我也会时常反思自己在养育过程中,孩子是在哪个位置,我又是在哪个位置的。过去有一段时间,我是长期蹲守在副驾驶的,总是忍不住对孩子指指点点;可能有一两个时刻,我甚至直接坐到了主驾驶位置了,这个时候,孩子不再是她自己,而是我的替代品,我想塑造的作品,开的是我的车,去的是我的方向。
每每想到这一点,我都倒吸一口凉气。养育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父母的本能就是让孩子变得更好啊,我们却时常要反思这个本能,是否成了孩子的绊脚石。
我们团队最近在研发一个“立规则”的能力专项课,因为“立规则”这个问题,我们被问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发现,很多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就如同在自家的车里坐错了位置,不自觉地就坐到了主驾驶上了,导致与孩子(的自主感)发生了激烈冲突,往往不欢而散。
比如这些父母提到的问题:▼
“立规则”虽然是养育中的小命题,但我们也不妨先来想想,你希望孩子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把养育的视野从“立规则”这个点,拉长镜头,放到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上看,你当下急切想立的规则,跟你希望孩子未来的样子,是同一个方向吗?你立的规则是为了自己舒服和方便,还是迎合了自己的焦虑和担心,还是真正以服务孩子的成长为目的,能够真正帮助孩子人生长进的?
我们希望把“立规则”的能力课,从这样的底层认知上开始。课程里我们会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规则是真正帮到孩子的,是值得跟孩子共同制定的;也会给到有效践行的方法;但底层的认知,我们会先跟大家练起来,这个才是养育的根基,是让养育一通百通的核心所在。
在理财领域有一句扎心的话:你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养育也一样,为什么面对同一个难题,有的父母措手不及、乱了章法,有些父母不疾不徐,自有节奏,就是因为底层认知不同。
有了底层认知上的升级,不管是“立规则”还是其他的养育难题,都没有在怕的,「萌小芽早教」体系课有的是方法和策略,底层认知建立了,方法和策略用起来就顺手,效果就会好。
父母对于孩子都有爱护的本能,也难免有预设的滤镜,这些都容易忽视了孩子的本来面目,造成误解和冲突。“我希望孩子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常常反思这个问题,看看每一次误解和冲突,我们是否都还走在这个“希望”的方向上,方向对了,慢一点没关系的。
Q3
你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吗?
父母的自我成长不是选修项,是必须项
上个月我们在去年第一批购买「萌小芽早教」体系课的用户里发起满意度调查,有一位妈妈不仅续费了接下来几个月的课程,还往前买了一年的课,因为觉得「萌小芽早教」太好了,不仅帮忙养好娃,也激发了她系统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热情。▼
「萌小芽早教」里有很多的情绪管理培养策略,从0-5岁每个月龄每一周都是有的,暗含了一条孩子情商力培养路径。我还很清楚记得诺诺妈妈的故事,她感到课程里的情绪游戏实践起来困难重重,她发给我们一个视频,是她陪当时1岁半的诺诺玩积木的场景,她说诺诺是一个脾气很火爆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
从视频里,我们观察到了孩子情绪变化的情况,在那一瞬间发生了什么?诺诺因为自己用积木拼的小火车,最后一截“车厢”脱轨了,受挫了,妈妈马上引导他去玩别的了,诺诺的情绪就爆了。▼
△辅导老师对诺诺游戏视频的分析
诺诺妈妈沉思良久,才说:“为什么你们那么容易观察到的情景,我完全没有意识到?”▼
后来在跟诺诺妈妈的聊天中知道,她自己的情绪就是从小到大都没有被允许表达的,父母不允许哭,不允许愤怒,这些负面情绪给她带来巨大的羞耻感。
现在自己做了妈妈,从诺诺出生开始,她就特别害怕听到孩子哭,孩子一哭,内心的恐惧止不住蔓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尽快掩盖哭声,所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是她的条件反射。▼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心疼孩子,更心疼妈妈。后来从聊孩子,变成了聊妈妈的情绪管理,我们教给诺诺妈妈一个简单易做的“情绪日记”方法,过了两周左右她给了反馈,这个反馈让我们看哭了:▼
让我们感动的,是诺诺妈妈的自我成长,当再次面临崩溃情绪时,她甚至没有做什么,只是“抱着孩子到窗边看看”,这种面对情绪的坦然、接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我关怀的力量,让我们很感动。
所以,养育孩子,父母不需要成长吗?诺诺妈妈是治愈自己的创伤,有的父母是看到自己的渴望,自己的退缩,自己的恐惧……养育是“照妖镜”,照到了我们本来的样子,孩子却替我们承担了很多。
我相信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焦虑更少,格局更大——
这样的父母不怕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袒露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父母不畏惧养育的难题,而是把难题视为自我成长的激励;
这样的父母把孩子当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与孩子沟通;
这样的父母会更多对孩子说“谢谢”而不是“不可以”;
这样的父母更真实,孩子会更独立、自信,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萌芽的话
莉莉老师的这篇文章,也说出了很多我的心里话。
我们作为教育人,也是作为妈妈,两重身份交织下的观察和思考。
我们萌小芽早教的老师都有深度参与到体验营的运营,和1V1群的辅导,有时候我参加他们的复盘会议,会听到他们对初识我们的妈妈各种错误教育方式的着急,对1V1群里父母和孩子的成长和改变的雀跃。
五年了。无论是「萌小芽早教」体系课,还是戏剧游戏、性教育、孩子爱问、正面管教等等我们悉心开发的系列课程,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做一件事:给父母养育的自信,给孩子科学的成长规划,给所有家庭包括我们自己,一个自我成就的机会。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难与焦虑,每个孩子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因此,当我们喊出,“赋能家庭,点亮孩子”,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但养娃,本身不就是没有完美答案,只有不断往对的方向探索的过程吗?
不管教育行业如何风云变幻,我们的初心笃定,行动方向就会更坚定。
到今年9月份「萌小芽早教」就一岁了,如果算上它的前身「优陪计划」,就来到T2H3的年纪了哈哈,我们会拉扯着这个崽,慢慢养大它,就像你我,陪伴我们的萌小娃长大的历程,风雨兼程,不离不弃。
Yours,萌芽!
(文中的家庭案例均为「萌小芽早教」真实案例,已获家庭授权,并作了匿名处理。)
——END——
【推荐阅读】
★网上一片叫好“孩子不学习就去挑粪”,我却想唱唱反调!
★孩子的专注力培养与情商培训班无关,教你省下上万元的做法
★这些治愈系动画短片,让你我看完有力量(附资源下载)
★输得起的孩子,才能赢得漂亮
★“学霸君”人设翻车,我却担忧起“追星”的孩子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评论、分享或者点赞鼓励我,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感谢阅读!您也可以把我的公众号置顶或星标,让我们可以找到彼此。
点击阅读原文
「萌小芽早教」免费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