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仅仅是活着,有些人就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就像余华笔中的福贵一样。富家少爷,因赌博败光家产,气死父亲,累死母亲。之后,儿子死了,女儿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相依为命的外孙也离他而去。
当所有人都觉得福贵活不下去时,他依然好好地活着。余华想通过福贵告诉我们:活着,仅仅为了活着本身而活,并不需要赋予它多么深奥的含义,能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可是有人并没有仅仅限于赢得这样的幸运,他们不仅在苦难中活下来了,而且还活出了不一样的色彩。
这也正是《夜莺》这部小说,想向我们传达的:活着,不仅仅是活着。只要心中有爱,就不仅能在苦难中涅槃重生,还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新的希望。而且不仅仅是男人可以做到,女人也同样可以做的,哪怕是在战争年代!
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汀·汉娜。这本《夜莺》是她继《萤火虫小巷》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被称为全球现象级二战史诗巨作。
一、因为有爱,驱使她不断追求光明
小时候的伊莎贝尔叛逆、桀骜不驯,因为母亲的离世,爸爸的冷漠,姐姐的无暇顾及。但这些都只是假象。其实,她的内心深处依然深深地渴望亲情、渴望爱。是因为极度缺乏,所以才会做出这一系列看似不正常的举动。
如果不是心中有爱,当国家发生灾难时,她怎会义无反顾地立马投入战争当中去呢?如果不是心中有爱,她怎么仅仅因为和贾约丹短暂的相处,就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正是因为她心中有小的情爱,更有大的国爱。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言:爱,让我们明白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但战争,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模样。
是的,爱是前提,战争只不过是导火索,彻底了激发了伊莎贝尔投身到为国家积极的抗战中去了。
但伊莎贝尔不仅做到了,还完成得非常出色。一次次,她成功突破重围。当别人提醒她,到处都在抓“夜莺”(夜莺是她的行动代号名),劝她停止时,她都满不在乎。其实,不是她不在乎,她只是想尽自己的力量,多解救一个是一个。也正是因为她的解救,为后面的抗战胜利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不过,不幸的是,最后她还是被捕了。被脱光扔到冰箱、身上被打的血流不止、渗出脓汁,在雪地里行走……但即便这样,她依然守口如瓶,没有向敌人出卖任何一位队友。
你问她痛不痛?她肯定是痛的。
二、父亲的救赎
伊莎贝尔的父亲是一战的英雄,但也深受一战的影响,回家后开始变了个人。从前的慈祥爸爸、体贴的丈夫再也不见了。尤其是妻子离世后,他干脆不管伊莎贝尔和姐姐了。于是,伊莎贝尔变得更加叛逆,父亲也更加不喜欢她。
姐姐因为有幸遇到了爱人安托万,有了新的家庭。本来妹妹伊莎贝尔也和姐姐一起住,但是姐姐后来因为多次流产而伤神,也就不暇顾及妹妹了。再加上妹妹也并不“乖巧”。所以,姐们两的矛盾也不断升级。最终,伊莎贝尔变为孤身一人。
但即使这样,其他的人也仍在继续。如果没有战争,可能一切还不会发生改变,至少不会那么彻底地改变。
正是因为战争激发了父亲心里那最原始的“战士”本能。他在伊莎贝尔之前,就早早地投入到解救国家的秘密工作中了。也正是这一转变,以及后续看到女儿伊莎贝尔居然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后,父亲才开始慢慢地意识到自己以前对两个女儿的疏忽。更是重新认识了伊莎贝尔,知道了她不羁的背后是对爱的渴望。
父亲去以命抵命救女儿的那一刻,完成了内心的救赎。同时也是一种大义,是为解救战友的大义。也正因此,父女俩终于完成了和解。
三、姐姐的选择
可以说,姐姐薇安·和我们大多人一样,追求安逸,想过简单的生活。哪怕战争来临,也会选择为了子女,委曲求全。即使是自己被敌人羞辱、怀孕,也在所不惜。可是,后来,她慢慢发现忍辱并不能求全,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于是,她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反抗中。经过她的努力,她从敌人手中解救了19个犹太儿童。也正是因为她和她的战友的解救,得以让犹太民族又多保留了一些血脉。
也正是加入战斗后,姐姐也开始慢慢读懂了妹妹伊莎贝尔,也开始认可妹妹的男友。最终她们姐妹两也彻底和好了。
因为有爱,这个世界也才更温暖。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同样痛恨战争。但有时又会因为各种幸福、安逸来得来容易,又随处可见。所以经常会忽略身边的亲人、朋友,可能会一点小事就互生嫌隙,甚至会恶语相向。这就导致爱的本能被潜藏,最终伤害各自的感情。
这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尤其这样,不如我们适当做一些改变,说话的方式、走路的姿势,交谈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可以试着改变。
也许,只要改变一点点,事情就会有微小的转变。千万别小瞧这一点转变,“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日积月累,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生活是这么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