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两会“委员通道”上,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对于“如何看待分数焦虑,培训班乱象?”的回答火出了圈,冲上了微博热搜,被网友戏称为“最火网红校长。”
他的金句:“我想好的教育就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
1
“责任担当者”
担的是什么责?
最近有许多高校学霸因学业压力自杀的新闻,让人唏嘘。其实,“学业焦虑”已经“低龄化”,蔓延到了小学。
去年5月,西安一9岁女孩留下遗书后自杀坠楼,当场死亡。“对不起妈妈,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行?”
据了解,自杀原因是来不及完成作业。
去年,10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三年级学生,因为课题实验长期受挫,面临延毕可能,在实验室自杀身亡,留下遗书。
导师“不给力”,实验没有进展,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无力感。又想到二十几年家人的关怀,无法面对研究生的自己竟是个“废物”。他的愿望是“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
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称,“学习压力过重”是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
“以60万人(中国每年自杀总人数)为基数,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让学生和家长相信:“要成功,先发疯。”
纪录片《高考》记录了一群“不疯魔,不成活”的考生。
同时,也记录了“疯狂”的父母们。有的甚至为了孩子的成绩放弃工作,“为了一个梦想”。
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家长,希望他能帮自己完成未竟的愿望,让孩子分不清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还是为了家人。
这样的“工具人”孩子,担负起全家人的希望,甚至全村人的希望。
分数确实能缓解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焦虑,而孩子未来需要独自面对的焦虑,又有谁来买单呢?
“责任承担者”在付出努力之前,首先要分清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他人的责任,以自己的生命为重。
2
问题解决者
是能“忍受”不完美的人
成为问题解决者的前提是“接受不完美”。
上了大学,出了社会后会发现,生活中尽是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人告诉你答案。
北大女生游安在文章《一个北大状元的抗抑郁史》中自爆自己在大三得了抑郁症,休学了一年。
曾经,经由母亲严格的学习管理,全国重点高中军事化管理,考上了北大,“省状元”的身份被频频报道。不想破坏这“来之不易”的认可,连专业的选择她都顺从了家人。
可是进了大学她发现,室友都是状元,还各个身怀“绝技”。除了学习她什么都不会,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在干嘛。“不是说牺牲年少的快乐,就能换来考上好大学的幸福吗?为什么别人看起来并没有像我一样牺牲那么多?”
她发现,以前的那一套都不管用了。但她仍然用“不能出错”来要求自己。
“越长大越被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紧窄区间驯服,还在用高中月考数学那套逻辑去要求自己:不能出错,不能脱轨,得严丝合缝,这题完马上下一题,哪个地方出岔子这次考试就完了。”
她开始逃课,逃避社交,看课外书逃避,浑浑噩噩中麻痹自己。
这样到了大三,发现哪里都去不了的她,被确诊了抑郁症,有一次还想从四楼跳下。
幸运的是,她好起来了,开始发现自己的其他优点,开始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即使还没找到人生的那个意义,哪怕这一辈子都一直在找,她觉得也可以接受。
她不再活得小心翼翼了。
面对困难险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成为问题解决者的第一步。
3
体育的益处
不在中考成绩
唐校长还提到说:
“一半男生都比我高。但是测了一下引体向上,全体男生能够完成的只有3.72个,有132个男孩一个也拉不上去,高一893个学生当中,有774个戴着眼镜。而这已经比去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
体格好,体能和体质却不好。
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也说:
2014年和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大部分年龄段显著高于日本;但体能指标的比较中,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
最近跑步猝死新闻频发。
除了体能体质的问题外,为了考试突然的运动过量,到极限时硬撑都是可能的原因。
造成体质问题的另一原因是睡眠不足。
想睡个好觉有多难?
一初三学生在深夜23:35写微博说:
“我现在几乎每晚都是11点多入睡,第二天5点多起床,这样算下来睡眠时间也就是6个小时左右。初三了,大家都在拼,你不拼就要落后的。”
“不睡觉也要拼,大家都是这样。”这可谓是初三人的写照了。
《奇葩说》的“网红教授”储殷为了孩子的睡眠,租住了超出他薪酬的房子,只为了让他的孩子多睡1小时。
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意识到拿孩子的睡眠时间换成绩,是得不偿失的事。
身体不能成为“换分数”的资本。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运动呢?
将课程一半时间安排给了体育的英国精英的摇篮伊顿公学这样解释体育的意义:
“学会赢,也学会输;学会去领导,也学会被领导;学会做极致的自己,也学会做团队的一员;学会什么时候去奋争,也学会什么时候去承认失败;这些,都是我们成为一个人所要学习的内容。”
4
优雅生活者
唐校长的讲话中,还讲到一句:
“我教了40多年高中,在我看来,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让他们早识字重要。”
整理自己的房间,整理玩具,不仅仅是为了做事有始有终,物归原地外,还是让孩子通过整理来“描绘”自己理想中的空间。
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今天,“选择”“归纳”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能力。
但放眼望去,许多家长不愿放手让孩子去收拾。要么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更重要,要么就是因为不满意孩子打扫的成果,还不如不打扫。
其实,比起结果,更重要的是打扫的过程。
日本的一位收纳咨询师就在博文里说,如果被小朋友问起:“为什么要收拾物资呀?”她的回答是:“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心,安全,洁净,方便呀。”
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整理房间也有考虑避难时更加安全。
她也总结了整理能够培养孩子哪些能力:
认识空间的能力:在有限的空间里,该放多大的东西。
创造力:改变空间中物体的收纳摆放,会有新的观感。
预测力:玩具要是凌乱的散落,可能会有谁踩到摔跤受伤,小弟弟小妹妹要是误食了,可能会发生危险。
和孩子思考为什么要整理,对于他人的同理心也能够有很好的培养。
比如和孩子一起整理绘本,可以一边整理一边分类:哪些特别心爱,要特别保存;哪些卖掉;哪些送人;哪些当作可回收垃圾扔掉。
整理这些时,不仅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是谁”,也是接触社会的方式。
5
赢在终点才重要
唐校长说: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我看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长跑,孩子只赢在起跑线上,还不如让他赢在终点线上。能赢在重点线的,一定是那些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
不只是体育和整理能帮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我们有太多方式与世界相处了。让孩子找到一个对的与社会,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比什么都重要。
做家长的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还是终点线?对此,你怎么看?欢迎你留言分享。
- The End -
— 好物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