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GDP目标增长5.5%左右,今年将面临哪些外部挑战



2022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今天也是新鲜出炉了。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这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2022年GDP的增长目标为5.5%左右。
这个2022年增长目标,比很多人预期的都要高。
此前,一些机构普遍预计的2022年GDP的目标增速,大致在5%-5.5%之间。
毕竟当前我们还是面临比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去年分季度的GDP增长为:
一季度增长18.3%,二季度7.9%,三季度4.9%,四季度4.0%。
其中特别是三季度和四季度,是连续两季度增长低于5%。
所以,2022年要完成5.5%的GDP增长目标,还是有一些难度。
但由此可见我们对2022年的经济增长还是充满信心的。
并且,今天“工作报告”的原文里是说“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
这说明,我们对今年的经济增长是有一些要求的,是比较主动积极的。
过去这些年,我们年初提出的增长目标,最后都能完成。
比如,2018年预期增长6.5%左右,实际增长6.6%。
2019年预期增长6%~6.5%,实际增长6.1%。
2020年因为疫情,没有设立增长目标,实际增长2.3%。
2021年,预期增长6%以上,实际增长8.1%。
这里可以看出一些用词上的关键区别。
一般我们在设立年度增长目标的时候,有3种用词。
一类是设定了一个增长范围,比如2019年预期增长6%~6.5%。
一类是说“以上”,比如2021年是预期增长6%以上。
一类是说“左右”,比如2018年是预期增长6.5%左右。
这3类的区别在于,有具体增长范围,说明我们认为这一年的变数比较少,完成年度经济增长目标难度不大,所以可以设置比较具体的范围。
而说“以上”的时候,比如2021年,说明我们给出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比较保守的,或者有其他一些想法,比如不想唯GDP增长论,降低一下增长预期值,不过一般这种情况,实际增长会大幅度超过预期。
而说“左右”的时候,比如2018年,说明这一年外部环境变数比较多,完成年度经济增长目标难度比较大。
既然是“左右”,那么就是可“左”,也可以“右”。
2022年5.6%增长,是完成了经济增长目标,如果是5.4%,那么自然也算是完成经济增长目标。
只不过,过去这些年,我们有用到“左右”这个词的时候,最后实际经济增长,都是落在“右侧”,还没有出现落在“左侧”。
今年是否会出现落在“左侧”,还不得而已。
所以总体来说,我对于2022年的经济增长,还是充满信心,如果没有外部变数,肯定能完成目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知到,2022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所以面临很大的外部环境挑战的压力,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1)地缘压力
首先,是面临较大的地缘形势变数。
这个2022年元旦刚过,俄乌危机就迅速恶化。
在2月24日之后,更是爆发了这场俄乌冲突。
截止今天,这场冲突已经持续了9天了。
不过,在昨天结束的俄乌双方第二轮谈判里,俄乌双方就临时停火建立人道主义通道达成一致。
今天俄罗斯也为了开放人道主义通道,在乌克兰的俄军也进入了静默状态。

这说明这场俄乌冲突,虽然距离结束还很早,但至少也到了中场休息的阶段。
当前俄乌双方都已经出现较大的伤亡数字。
显然,这已经是很难善了的局面。
对俄罗斯来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俄罗斯的目标,之前普京已经说得很明确,就是要让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来实现让乌克兰保持中立的目标。
从俄罗斯的表态看,俄罗斯对乌克兰领土并没有诉求,普京也承诺过,不会占领乌克兰领土,特别军事行动结束后就会撤军。
但同时,俄罗斯已经承认乌东两区为独立国家,所以俄罗斯的主张里是要求乌克兰和乌东两区进行领土边境划分。
同时对于克里米亚,俄罗斯态度很坚决认为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一部分。
而乌克兰方面的诉求则是要求俄罗斯归还克里米亚,并仍然维持对乌东两区的领土主张。
很显然,俄乌双方在这些根本问题上,仍然分歧巨大。
我是不太认为双方的谈判,能在这些根本问题谈出结果。
如果双方想要谈判有进展,目前唯一能谈的就是结束军事行动和撤军的事情。
但问题是,如果乌克兰不能完成去纳粹化,俄罗斯很难就此收兵。
俄罗斯这次特别军事行动的两层目标,让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这是一个递进关系。
去纳粹化是包含在去军事化过程里。
但如果,乌克兰能先进行去纳粹化,至少双方才有可能继续谈下去。
目前乌克兰内部的极端右翼势力,比如亚速营,也是有相当大的武装规模,是乌克兰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乌克兰如果不想去军事化,就至少要先完成去纳粹化,这样跟俄罗斯才有的谈。
我今天就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消息。
“顿涅茨克民间武装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乌克兰军队使用“圆点-U”战术导弹向位于马里乌波尔的“亚速营”指挥部开火,打死20多名“亚速营”武装人员。”

虽然这还不能说,乌克兰军队就此彻底跟乌克兰内部极端右翼势力决裂。
但也算是一个鲜明的信号。
俄罗斯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乌克兰方面也要给出交代。
而且客观来说,本次俄乌冲突会爆发,这些背后有各种美国顾问的乌克兰极端右翼势力,是扮演了很不光彩的泼汽油角色。
特别是在2月16日俄罗斯撤军后,乌克兰极端右翼势力就不断炮击乌东两区,甚至在2月24日凌晨,在俄乌双方对话窗口最后关闭之前,这些乌克兰极端右翼势力持续对乌东两区狂轰滥炸,最终才让普京下定决心,进行这场特别军事行动,首要目标就是铲除乌克兰内部这些极右翼势力。
因此,俄乌双方的谈判想要有成果,“去纳粹化”是一个首要先决条件。
至于乌克兰如果完成“去纳粹化”后,俄罗斯还打不打,怎么打,还有没有更进一步目标,是否坚持让乌克兰去军事化,这个还得取决于俄罗斯能不能扛过欧美当前比较极端的制裁。
所以,今年这场地缘危机,仍然存在巨大的变数。
而这个变数,会通过蝴蝶效应,经过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也会给我们今年的经济增长带来一些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
比如说,当前俄乌冲突,所带来的的欧美疯狂加码制裁俄罗斯的事情,已经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动荡,特别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势必推升2022年全球通胀。
这都会对全球宏观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2)出口
由于俄乌冲突,让欧洲出现大量资金外逃现象。
这些欧洲外逃的避险资金,一大部分是回流美国,购买美债,导致美债赶在美联储加息之前,收益率从2%一度回落到1.7%。
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避险资金是分流到我们这里,这个也体现在汇率上。
人民币跟欧元的汇率,最近已经持续升值到6.98。
而在2020年,一欧元还能兑换8.28元人民币。
现在一欧元只能兑换6.98元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18%。

这虽然主要是欧元自身贬值所致,但人民币过去这一年保持比较强势的升值态势也是起到很关键作用。
从人民币兑美元来看,2020年至今,汇率也从7.19升值到现在6.32,累计升值幅度也达到了13%。

特别是,近期因为大量避险资金回流美国,导致美元指数大幅度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依然保持坚挺,没有贬值,甚至跟美元指数保持同步升值态势。
这是历史上也比较罕见的现象。
人民币汇率坚挺,从长期看是一件好事,但对短期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汇率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汇率升值还有利于出国旅游,但在全球疫情仍在肆虐的大背景下,目前出国旅游是基本停摆。
除此之外,汇率升值也比较有利于资金出海投资。
这在当前欧洲股市暴跌,特别是俄罗斯股市暴跌的大背景下,算是一个很不错的投资机会。
不过出海投资,对普通人来说门槛太高。
这更多是属于一些机构大资金的机会。
相比之下,汇率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去年因为疫情肆虐,全球更加依赖我们制造业,形成外贸出口异常火热的现象。
但现在,欧美等国基本彻底躺平,美国即使顶着日均新增2000人死亡也无动于衷。
美国每天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远超过俄乌冲突中死亡的人数,但美国人却完全不当一回事,也是奇葩。
在欧美彻底躺平的情况下,欧美等国势必会全力引导制造业回流,避免对我们的制造业形成永久依赖。
所以,今年我们的外贸出口整体压力,应该会比去年更大一些。
(3)疫情变数
最后就还是疫情这个最大扰动变数。
当前新冠病毒的变种流行版本,仍然还停留在奥密克戎及其子毒株BA.2。
现阶段,奥密克戎因为毒性比德尔塔降低了70%,虽然死亡率仍然是流感的2-3倍,但已经让欧美国家有了彻底躺平的基础。
但奥密克戎是否为最后一个变异版本,是有很大疑问和变数。
从过去这两年看,新冠病毒的版本迭代的周期大概为半年~1年左右。
奥密克戎是11月份出现,理论上来说,今年4月份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分水岭。
如果有新的能替代奥密克戎的变异毒株,4-6月份出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而一旦出现新毒株,其实际情况会如何,是毒性进一步减弱,彻底流感化,还是出现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局面,这都是存在巨大变数,谁也说不准。
即使不考虑这样的变数,当前疫情也仍然在扰动着我们的经济。
欧美等发达国家,他们可以无视生命来躺平。
但我们却不可能像他们那样无视生命来躺平。
而且大家也知道,当前香港疫情比较严峻,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3月5日下午公布,截至当天零时,香港新增3752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并且过去一天香港有150名新冠患者离世。
目前为止,香港本轮疫情累计427978人感染;累计1561例死亡,病死率0.36%。
香港这场疫情,来势汹汹,进展很快。
本来香港在本轮疫情之前,过去两年疫情防控整体还算可以,虽然一直断断续续有新增感染,但基本都控制在比较低程度,两年确诊总和也就是1万多例。
结果突然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一下子全面爆发了。
虽然这跟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有关,但也让香港这轮疫情,存在很多疑云。
这也跟过去几个月,欧美国家一直在宣传奥密克戎流感论,让全世界范围内很多人麻痹大意。
香港就更容易受西方舆论影响,不管是奥密克戎流感论,还是学习欧美的消极防疫,在香港都是大有市场。
这也是香港这轮疫情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已至此,更重要的还是要帮助香港把疫情控制下来。
否则跟香港只有一江之隔的深圳,防疫压力就太大了。
最近深圳疫情也出现比较大的防护压力。
深圳这轮疫情确实很不容易。
我也希望这轮疫情能赶快结束,这样民众的生活才能回归正常。
疫情防控的压力,今年很难说会彻底结束。
从全球范围内看,奥密克戎的影响力,基本会在5月份结束,因为全球基本大部分国家的民众都被感染一轮了。
4月份之后,主要就是看有没有新的变异毒株。
这个我们可以看过去两年新冠病毒的变种走势就知道了。
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是一直流行到2021年2月,流行时间超过1年。
由于原始毒株的传染性,低于后来者,所以把全球大多数国家民众感染一轮的时间,也比后来者长。
在2021年3月,德尔塔变异毒株开始在印度大流行,并很快席卷全球。
这时候德尔塔替代了原始毒株,成为全球主流毒株,一直持续到2021年11月,流行时间8个月。
而就在德尔塔差不多把全球大部分国家感染了一轮后,奥密克戎又出现了,重新把世界大部分国家又感染一遍。
考虑到奥密克戎比德尔塔还强的传染性,理论上奥密克戎把全球大部分国家感染一轮的时间,应该快于德尔塔,所以我估计奥密克戎用半年的时间,就能把全球大部分国家感染一遍。
差不多就是4-5月份。
所以,5月份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变异毒株替代奥密克戎,那么有可能出现疫情暂告一段落。
但如果有新的变异毒株出现,且可以在奥密克戎基础上比较有效的重复感染,且可以保持较强的毒性和免疫逃逸能力,那么疫情仍然还将持续。
目前,BA.2已经存在可以对奥密克戎重复感染的可能,只不过BA.2因为出现时间跟奥密克戎差不多,二者几乎是同时在全球大流行,所以,BA.2的影响持续时间,最迟应该也不会超出6月份。
在这之后,仍然还是要看有没有其他变异毒株。
正常来说,在当前全球已经广泛接种疫苗的情况下,如果有新变异毒株可以脱颖而出,那么必然是具备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否则基本也竞争不出来,至于毒性则是最大不确定性。
从我个人了解情况看,奥密克戎之后出现新的变异毒株,只是时间问题。
最主要变数就是新变异毒株的毒性,是进一步流感化,还是进一步增强毒性,这是谁也不知道的,只能看天。
(4)货币因素
鲍威尔在3月2日的听证会,曾经安抚市场,称支持3月份加息25个基点,但不支持3月份加息50个基点的激进措施。
结果这被市场解读为“利好”,让周三股市一度出现反弹。
这是因为,之前市场对于3月份一次性加息50个基点的激进预期不断升温,结果导致连3月份加息25个基点都已经沦落为“温和派”。
不过,鲍威尔在3月3日,仅过了一天,又开始变脸。
鲍威尔称“美联储将不惜一切地稳定物价,FOMC将在两周后的会议上揭开本轮加息周期的序幕”。
鲍威尔是这么说的:
“对于美联储能否全力以赴地实施政策,我的回答是‘是的’,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进一步推高美国通胀,对于经济长期扩张而言,重塑物价稳定性是关键。”
“我会在3月FOMC政策会议上建议并支持加息25个基点。如有必要(即通胀没有下降),美联储准备好在随后的会议上加息幅度更大。在缩减资产负债表时以不扰乱市场的方式进行。”
“美联储应该按照乌克兰局势爆发前的原定计划行事,即3月开始加息并在今年内多次加息。我们需要控制通胀,像1980年代保罗·沃尔克领导下的美联储那样,采取一切措施恢复价格稳定。”
“事后看来,美联储本应早点行动来对抗通胀,供应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改善是没有先例的。今年开始将多次加息,毫无疑问今年之后也会继续加息。”
鲍威尔这段话,有几个地方吓到了投资者。
一个是说“需要控制通胀,像1980年代沃尔克领导下的美联储那样,采取一切措施恢复价格稳定”。
而大家也知道,1980年沃尔克为了打断通胀脊梁,是一口气加息到20%。
美联储虽然现阶段当然不可能真的跟沃尔克一样,一口气加息到20%,但美联储这段“采取一切措施恢复价格稳定”的表态,还是超出很多人预期。
就在我3天前的文章里,仍然有个别读者认为美联储不会加息。
说实话,如果是一年前,认为美联储不会加息很正常,那时候所有机构没几个认为美联储会在今年加息。
半年前,认为美联储不会加息,也可以理解,当时也只有一半的机构叛逃,认为美联储今年会加息。
但是,到现在还认为美联储不会加息,就有点陷入信息茧房了。
让我想起去年1月份还认为特朗普会连任的那群人。
其实鲍威尔这段话都说得很清楚了,3月16日的议息会议,美联储加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市场的分歧只在于,3月16日是加息25个基点,还是加息50个基点,这个时候还讨论3月份加不加息,已经是非常过时了。
而且鲍威尔都明确说了“今年开始将多次加息,毫无疑问今年之后也会继续加息。”
并且鲍威尔还承认“美联储本应早点行动来对抗通胀”。
这些信息,都是值得大家重视的。
美联储埃文斯昨天也跑出来喊话称,(今年)在每次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可能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美联储今年就剩下 7次议息会议,这意味着美联储今年加息7次这种极端可能性在增加。
当前俄乌冲突,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这会让今年全球通胀压力是否会回落,仍然还是很大的未知数。
这更多是美联储和通胀之间的拉锯战。
就像我之前分析过的,美联储今年首先会至少加息4次,把利率加息到1%,这差不多就要到9月份了,到时候要观察通胀是否回落。
如果通胀回落了,美联储可能偃旗息鼓。
如果通胀仍然高烧不退,只是小幅回落,美联储今年出现极端的7次加息,也并非不可能。
这是大家一定要认清的现实。
不管如何,美联储今年货币转向也已经是大概率的事情。
也因为美联储要开始加息,并且缩表,这给美债市场带来巨大的崩盘压力。
美国才会这样在全世界拱火,无所不用其极的制造事端,来驱赶国际避险资金回流美国,来给美债续命,这主要也是为了让美联储有缩表的机会。
而美联储当前这种货币大转向,也势必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信贷紧缩压力。
这也给我们经济带来很大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
所以,总体来说,今年外部环境变数太多,挑战还是比较大。
但我们仍然还是要有信心。
在今年这个落地之年,我们都要努力让自己可以平稳落地。
本文作者“星话大白”公众号。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建群、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和关注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