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支付宝的母公司蚂蚁集团正式向港交所和科创板提交了IPO申请,同时港交所和科创板也都受理了。
这意味着传闻了有3年之久的蚂蚁集团上市计划,也终于要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因为这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巨头要在A股上市,所以也就格外引人关注。
之前一些比较著名的互联网企业,比如说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都是在海外上市,不是在港股,就是在美股上市。
蚂蚁集团旗下的支付宝,是我们日常中最耳熟能详的手机APP,而且整个淘宝的支付都是依托于支付宝上,所以蚂蚁集团昨天正式IPO申请所递交的超过500页的招股书,也披露了很多支付宝以前不为人所知的具体数据。
根据蚂蚁集团提交的招股书显示,支付宝年度活跃用户达到了10亿,月度活跃用户达到了7.11亿。
在国内能超过这个数据的手机APP应用,恐怕也只有微信了。
此外,支付宝一年的交易交易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18万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
2018年我国手机银行的交易金额为241.68万亿。
换句话说,在互联网交易这块,支付宝都快顶的上银行的半壁江山。
不过支付宝的盈利能力,跟银行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2019年支付宝的全年营收为1206亿元,净利润180.7亿元。。
而以有宇宙行之称的工行为例,2019年工行营业收入为8551.64亿元,净利润3122亿元。
支付宝与之差距还是比较大。
但支付宝胜在其作为互联网企业,发展极为迅速。
2017年支付宝营收还只有650亿元,2018年为857亿元,2019年为1206亿元。
这几本保持了营收和净利润每年40%的飞速增长。
2020年上半年,支付宝的营收已经达到了725亿元,净利润达到了219亿元。
也就是说,单单今年上半年,支付宝的利润就超过了去年全年。
如此亮眼的业绩,恐怕才是支付宝今年上市的底气。
不过,虽然支付宝是打着科技的旗号来上市的,包括上市之前还特意把蚂蚁金服名称改成蚂蚁科技。
不过我们仔细看蚂蚁集团的营收和利润细分项就会发现,“互联网金融”贡献了蚂蚁集团的大部分营收和利润。
根据蚂蚁集团的招股书显示的数据。
支付宝上半年的营收大致主要分成两块:
1、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260.11亿元,占总营收的35.9%;
2、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合计占总营收的63.4%;
第一块,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主要就是支付宝的支付和淘宝支付相关的业务。
这一块本来是支付宝的营收主要来源,但近年来增速比较慢,其在支付宝总营收的占比已经从43.7%,下滑到了35.9%。
而第二块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则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支付宝的主要营收来源,占比63%。
这个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虽然这个名字取得非常高大上,不过其实际内容则是十分“接地气”。
简单说就是“花呗和借呗”。
支付宝的这个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分为三块:
1、微贷科技,产品包括借呗、花呗。
2、理财科技,产品包括余额宝。
3、保险科技,产品包括互相保。
从产品来说,支付宝的这几个产品,都是有“革银行老命”的意思,也的确都是十分厉害的产品。
比如说国内有5亿人没有购买过任何理财产品,但毫无疑问余额宝降低了这个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
在2013年,余额宝依靠当时的“钱荒”,抓住了时代机遇,通过极高的年收益率,实现用户群的飞速发展。
余额宝本质上是货币基金,说白了就是大家存在余额宝的钱,最后都是借给了银行。
所以银行间的借贷利率,实际上就直接决定了余额宝的收益率。
2013年因为银行间闹钱荒,银行间借贷利率很高,这使得当年余额宝的年收益率一度超过了6%。
而余额宝背后的天弘基金,也抓住了这一次银行钱荒机遇。
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余额宝从零开始发展到用户数量超过1亿、资金规模达5742亿元,不仅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还荣膺世界第四大货币基金,客户数量更是问鼎全球。
但是2014年之后,随着央行开始加大力度放水,钱荒不复存在,余额宝的收益率也开始一路迅速下滑,从6%一路下滑到现在2%不到。
但得益于当年余额宝开拓出来的庞大用户群体,以及用户使用惯性,这让余额宝仍然保持着庞大的规模,近年来发展也一直比较平稳。
除了余额宝之外,支付宝的借呗和花呗,也都是走在了互联网金融的前头。
我国现在还有9亿人没有信用卡,而花呗的推出,让不少人的“消费主义”加速。
至于借呗就是实打实的互联网金融。
只不过,借呗和花呗依托于支付宝的庞大用户群体,由支付宝较早建立起自己的积分信用体系,这使得不管借呗和花呗的违约率,都比银行要低很多。
这方面支付宝的风控水平确实做得不错。
而支付宝的保险科技,相互保当时刚推出的时候,就以1元投保吸引了很多眼球,当时也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和争议。
可以说,支付宝的“数字金融平台”下的这三个“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的确有着巨大的社会效应。
但产品厉害是一回事,这个命名非要跟“科技”挂钩,总归让人觉得有些牵强。
虽然支付宝这三个产品,是依托于互联网存在的。
但本质上,也就是在干银行和保险的活。
微贷科技,就是借呗花呗所代表的的互联网金融。
理财科技,余额宝说白了就是销售基金。
保险科技,本质上也还是保险。
所以,支付宝这个数字金融平台,实际上就是依托于互联网,利用支付宝庞大的用户群体优势,来做一些银行、基金、保险的活。
而支付宝当前营收63.4%就来自于这样的一个数字金融,其中借呗和花呗的收入占到了支付宝总收入的39.4%。
因此本质上来说,支付宝就是一家依托于互联网存在的银行。
跟科技实际上关联并不是太大。
当然,你要说支付宝这些产品的创新,那的确是有,而且还具有“革命”的效果。
但本质上也的确还是在干银行的活,只是把银行那一套搬到了互联网上去销售而已。
跟我所理解的科技创新,差距还是比较大。
另外老实说,像花呗和借呗这种产品,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现在有不少人,实际上就是拿着借呗的钱,在去炒股。
我很难说这些人最后的下场会怎么样,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借呗究竟起到好还是不好的效果,也实在难以评价。
在比如说花呗,会使用花呗来提前消费的基本是年轻人群体。
当前年轻人,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还没有实际收入,就早早的用上了花呗,提前享受了一把“消费主义”的快感。
但消费主义一时爽,还钱的时候就比较惨了。
现在年轻人里有相当大的比例已经过上了“以债养债”的生活。
如此消费习惯,其实是很不好的。
任何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便利性来刺激消费者透支消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从消费者身上榨取利润出来。
支付宝有39.4%的收入都来自于借呗和花呗,已经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我个人是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理性消费,特别在当前这个经济形势下,一定不要盲目透支消费,更不要去借钱炒股。
这两年,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都会搞一搞XX贷。
似乎不搞放贷,就没脸当互联网企业一样。
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企业搞“XX贷”确实很赚钱,而借呗就起到这样一个领头羊的推波助澜角色。
但层出不穷的“XX贷”,实际上严重增加了居民负债率,也带来了不小的金融隐患。
还是希望能尽早引起各方的重视。
回到蚂蚁集团上市的事情。
虽然支付宝现在大部分是收入,实际上都来自于互联网金融。
而这几年互联网金融一直处于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状态。
但支付宝依托于自己庞大的用户群体,已经比较好的风控措施。
这使得支付宝整体已经处于互联网金融领域霸主的地位。
不过既然要在科创板上市,那么自然要是要跟科技挂钩的。
而支付宝不管怎么说,也是互联网企业,虽然实际上赚的是银行模式的钱,但要说是科技企业,勉强也过得去。
科技金融嘛,所以蚂蚁集团这两年大力气搞的另一块业务就是区块链,虽然还没有什么产出就是了。
但至少通过这些,蚂蚁集团还是把自己改名为蚂蚁科技,包括招股书里也要给自己这些业务项目名称,都标注上XX科技。
这番用心还是比较良苦的。
这么做的目的,可能还是为了要让自己上市之后,能有一个高溢价的高估值。
毕竟,如果你是以银行概念上市,现在A股里的银行股普遍市盈率只有个位数,很多只有5的市盈率不到。
如果按照银行估值上市,以支付宝当前几百亿的利润,恐怕能有个几千亿估值就不错了。
但如果是打着互联网科技、金融科技的旗号上市就不一样了。
按照当前A股科技板块,动不动就是几百甚至上千的市盈率,只要你有想象力,资金就敢炒作。
可谓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所以蚂蚁集团以互联网科技和金融科技的概念来上市,那几百的市盈率都是很正常的。
那么按照当前蚂蚁集团的营收和利润情况。
上市之后的初始发行市值估计能达到1.5万亿。
发行之后,经过场内狂热资金的炒作,上市后股价高开翻倍也是有可能的,那就是3万亿的市值。
到时候蚂蚁集团就是A股第一市值的股票。
所以打不打科技的旗号,差别还是很大的,这就是包装的艺术。
至于最后会不会一地鸡毛?
我只能说,如果蚂蚁集团到时候上市,一开盘的价格对应的市值就超过了3万亿元,那么还是躲远一点比较好。
中芯国际就是前车之鉴。
中芯国际7月16日上市的发行价是27.46元,结果一开盘价格就被狂热的资金顶到了95元。
结果开盘后估计就开始一路下滑,虽然中间也经过一波较大的反弹,但今天刚刚跌倒了65元。
你要说原因。
其实看港股就知道了。
同样的股票、一模一样的股本,持有的股票所拥有的分红权利也都一样。
但港股的中芯国际当前股价只有24.95港币,折合成人民币是22.46元。
而A股的中芯国际股价即使已经出现较大回落,但仍然还要65元,比港股贵了3倍。
是不是高估,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蚂蚁集团也是要港股和A股同时上市。
到时候估计蚂蚁金服在A股的股价,同样也是至少是港股的2倍以上。
可能到时候蚂蚁集团在港股发行后的市值会维持在2万亿的规模。
而A股则有可能被炒作到3万亿,甚至是4万亿。
是否参与这样一开盘的炒作,我个人是不太建议。
毕竟这么大的盘子,要炒作起来,难度实在太大了。
而且参考中芯国际只是单日成交479亿,就把A股压垮,导致7月16日的暴跌。
蚂蚁集团到时候上市,单日成交金额至少相当于3个中芯国际,100%会成为A股历史上最大的单日成交金额纪录,就算单日成交金额达到1500亿,都不奇怪,至少会超过1000亿。
所以到时候A股恐怕不是被压垮,而是会被直接榨干,结局可以想象。
因此,我个人是建议,如果到时候蚂蚁集团上市的开盘价市值超过3万亿,就别参与炒作了。
不过如果到时候被炒作到4万亿,然后一路回落暴跌回到2万亿市值附近,那么可以作为长线投资,建仓长线持有。
虽然支付宝本质上是按照银行模式来赚钱,但依托于庞大的用户群体,其未来的想象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大家可能比较关心蚂蚁集团什么时候能正式上市。
按照之前中芯国际的光速上市速度来看。
中芯国际是6月1日受理,7月16日上市。
蚂蚁金服的速度应该不会比中芯国际慢。
那么按照8月25日受理的话,大概就是在10月中旬上市。
本文来源于“大白话时事”公众号,我每天都会写深度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