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社融数据大幅下降的原因分析



8月12日,我们也公布了7月的货币数据情况。
我昨晚有先写了个1000字的短评。
今天就把这个短评扩充成3500字的文章,来做进一步分析。
(1)宽货币、紧信用
首先来看看数据。
7月M2货币供应同比12%,前值11.4%。
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561亿元人民币,前值5.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少增3191亿元。
单从这个数据看,仍然是“宽货币,紧信用”的状态。
关于什么是货币和信用,我以前文章有说过,我再简单介绍一下。
货币是指: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的口径。
信用是指:商业银行放贷给社会的口径。
我们央行的放水过程,是央行通过逆回购、MLF等日常放水工具,把钱借给商业银行。
这是货币的供给端。
但商业银行要怎么把钱通过放贷流向社会,这主要取决于银行和社会需求。
“宽货币、紧信用”,就是指,央行放水给银行的力度宽松,但银行放贷给社会的力度收紧。
在经济不景气的周期,宽货币、紧信用的组合是常态,因为虽然央行放水给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放贷给社会会显得更加谨慎。
我在6月26日写过一篇文章,认为我们下半年降息放水空间不大。
现在社融大幅下降,其实也说明,我们当前经济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并不是只靠大放水就能够解决的。
7月社融大幅下降,这说明这个社会面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并不大,也就是人们通过信贷来扩张投资的意愿很低。
在社会需求紧缩的态势下,即使货币供给端加大放水,也只会导致海量的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除了加大金融资产泡沫化的风险之外,对于经济刺激的作用,会有边际效应。
如果信用端不能扩张信贷,那么放水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只会越来越低。
所以,社融数据的下降,反而说明央行现阶段放水的必要性在减弱,也就是更不会去大水漫灌。
现阶段相比增大货币供给,更重要的是如何激活货币需求。
(2)6年来新低
我们再来说说,7月这个社融增量7561亿元人民币是一个什么水平。
考虑到每年不同月份,社融增量会有一些季节性波动。
所以,我们先纵向对比往年7月社融增量数据。

2021年7月,社融增量是1.075万亿元。
2020年7月,社融增量是1.693万亿元。
2019年7月,社融增量是1.287万亿元。
哪怕是去杠杆的2018年,当时社融增量也有1.83万亿元。
所以,今年7月这个7561亿元的社融增量确实很低。
这也是2016年7月以来最低的单月社融增量。
(3)原因
关于本次社融增量下降的原因也比较多,我从房地产、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这三方面来说。
1、房地产:
这个我觉得是7月社融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前房地产市场仍然比较萎靡,虽然有过5月连续调低房贷利率的刺激,但当前市场对房地产的实际需求仍然还是比较低。
这个主要也是大家都变得比较谨慎了。
群众的投资心理往往是,涨时才会更狂热去追涨,而遇到下跌途中,往往就会以观望居多。
而且现在很多地方喜欢搞“限跌令”。
既然房价不让跌,那么实际需求肯定上不去。
跟股市的逻辑一样,往往是在大涨或者大跌之后,成交量才会迅速放大。
而不涨不跌的横盘周期,往往是观望资金最多的时候,成交量也是比较低。
今年5月在连续刺激房地产市场后,6月房地产市场有过一波成交量大幅放大的过程。

但到了7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就继续大幅度下降,又基本回到了3月份的水平。
2、企业信贷扩张谨慎
除了房地产市场比较萎靡之外,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企业对于通过信贷来扩张投资显得越发谨慎。
这个也可以体现在7月人民币贷款的细分结构上。
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
细分来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87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54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5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136亿元。
也就是企业更愿意借中长期贷款,而非短期贷款。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再加上疫情因素,大家对于通过信贷来扩张投资,肯定会越发谨慎。
主要全世界范围内,变数太多,所以不管做什么投资,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会客观导致人们对于是否贷款,会更加谨慎。
3、个人消费谨慎
当前疫情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不管有没有躺平,疫情对个人消费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像我们没有躺平,仍然在积极防控的国家,不可避免会因为无法预知是否出现的突发疫情,而存在影响到个人生活的风险,这自然会让人们的消费更加谨慎。
但这并不是说,选择躺平的国家,人们就有充足的消费信心。
像美国这样躺平的国家,面对病毒来回肆虐,不断的重复感染,而且BA.5感染后,更容易出现高烧、嗓子剧痛等让人不得不请假的症状,而且甚至可能得住院。
而美国的医疗费用有多高,大家也很清楚,即使有商业保险,但也意味着只要疫情不断肆虐,你得不断花更多钱去买商业保险。
根据美国开展的“家庭脉搏调查”数据显示,全美6月29日至7月11日有390万人自述因感染新冠病毒或照顾染疫亲友而没有上班。这一数字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80万人。
这种持续不断重复感染新冠病毒而请假,叠加新冠后遗症的影响,自然会导致当前欧美就业市场的虚假繁荣。
才会出现这种经济衰退和就业繁荣同时出现的扭曲现象。
试想,你处于这样一个可能不断重复感染,且感染后有可能不得不请假,或者照顾感染的家人。
这种情况下,你肯定会在消费上更加谨慎,不然得一次新冠,就可能让你弹尽粮绝。
对于美国的一些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当前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实际上是已经跌破2020年3月第一波疫情,甚至也低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的最低点,创下最近这十几年来新低。

这不单单是受高通胀的影响,也有受疫情肆虐的影响。
所以,不管有没有躺平,疫情作为一种不可抗力的天灾,只要疫情存在,就不可避免会对全世界范围的人们,这种消费信心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这不单单是我们存在的问题,也是世界经济当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大家普遍都信心不足了。
疫情作为一种危机冲击,人们面对危机,往往会本能的“紧缩”。
在岁月静好的时候,我们就算一直当月光族,感觉也没什么。
但面对危机,在未来变数陡然增多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来应对危机。
根据我们央行公布的数据,我们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同比多增2.88万亿元。
面对当前变数层出不穷的魔幻时代,人们自然会更加倾向于多存钱,而不是多消费。
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消费紧缩问题。
这种消费紧缩问题,还叠加全世界的高通胀,显得格外扭曲而异常。
一方面是消费者削减了消费开支,一方面物价还节节攀升,这本来是矛盾的,却实实在在发生了。
这主要也是因为,本轮全球通胀,是在美联储2020年无限印钞基础上,叠加了疫情和供应链紊乱,还有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这个助推因素,多方面因素共同叠加导致的,而非简单的供需关系。
所以,不少人还把欧美高通胀,美化成“经济过热”,就有点离谱了。
当前的全球通胀,跟经济过热没任何关系。
是处于高通胀叠加经济衰退的滞胀周期。
这对世界各国央行,都是最棘手的局面。
(4)总结
综上所述,7月社融数据这么低,其实也不意外。
社融这么低,那么也会反过来影响货币端。
实际需求上不去,如果还一味增大货币供给,只会让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所以,当前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信心。
这里的市场不缺钱,不是你我个人不缺钱,也不是说企业不缺钱,而是货币市场并不缺钱。
当前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仍然还是比较充裕的。
只是这个钱,要怎么从银行流向社会,就成了一大难题。
最近刚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也提到:
“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这段话又再次强调了“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
所以,预计9月开始我们M2同比增速应该会开始回落。
指望印钞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是一种“懒惰”思维。
我们下一阶段,重点不在货币供给端,重点是在货币需求端,要想办法激活社会融资需求。
现代经济和金融体系,信心是最重要的。
信心比黄金贵。
不过在当前外部变数仍然比较多的情况下,信心也不是凭空就能冒出来的。
不管是地缘形势恶化、中美关系恶化、还有疫情这个最大扰动量,以及全球高通胀和世界经济衰退的这种压力面前,谨慎只是一种人的本能。
要在这种情况下去激活人们的信心,是很难的。
大多数时候,面对这种很难逆转的经济大周期切换,只能是靠时间去慢慢熬过去。
时间一直都是最强大的力量。
我们也只能跟时间做朋友,保持耐心。
在经济低估周期,最优先就是保存好自己的弹药,不要倒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只要熬过经济低谷周期,等经济复苏周期来临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能第一时间把握住。
在对短期风险有清醒认知,并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我们对于长期未来,还是要有信心。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大家关注和转发!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