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文件出炉



昨晚半夜时分,某地突然发公告,自11月21日0时起至25日24时,该市六区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我看了下某地的疫情数据,之前“优化”后下降的新增感染人数,已经再度飙上去,考虑到某地今天开始全员核酸筛查,估计明天这个新增感染者数据会爆上去。

关于某地为何突然又“收紧”了。
我觉得也不算是收紧,只是回归到真正符合20条的操作模式里。
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了,20条里清楚写着,是在“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才“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而某地是在疫情还很严重的情况下,就直接取消全员核酸检测。
现在只是回归到符合20条的做法。
(1)细化文件出台
今天出来了一系列对核酸检测、风险区划定、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都做了进一步细化的文件。

如果说之前的20条,还只是方向上的一个指导。
那么这4份文件,是做了细化。
比如说,关于核酸检测。
20条的第六条,讲得很简单。

而这次出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就做了很多细化。
分了很多不同情况和场景,需要怎么做核酸检测。
比如,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但需要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

最重要的是,该文件对需要进行“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做了详细说明。
还分了3种情况。

首先是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的城市。
“经流调研判……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区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这里很明确说了,是在“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此外,还明确提到了,发生跨区的广泛社区传播疫情时,提级指挥,由省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决定是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此外,还对一般城市做了规定。

我对比了下跟省会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区别,大概是一般城市如果发生疫情,可以由市一级决定是否在疫情所在市的城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此外,还有农村地区,发生疫情后,要如何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也有做了说明。

所以总的来说,从这份文件也可以看到,这是对20条的一次细化。
对何时要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要是还有地方乱搞,那就可以明确是地方的问题。
这可能是某地昨晚半夜会出来全员核酸检测公告的也原因吧。
已经没有了给他们乱搞的空间了。
另外,我发现,在今天这个核酸检测的文件出来后,还有一些媒体当起了标题党。

像这个就明显是标题党,原文“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被其在标题删掉。
如果只看标题的人,还以为是在说“任何情况下”都“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全员核酸”。
我认为,像这样的标题是有一些问题的,会起到误导效果。
考虑到有这种媒体老是当标题党误导人,还有我们舆论很多人只看标题,不看全文内容,就很容易被人带节奏。
我这里还是对今天出来的这4份文件,做一个解读。
这个毕竟关系到我们生活,我觉得大家还是有必要了解清楚。
在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进行常规化监测,有对一系列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的说明。
比如,跨区域流动人员需要核酸检测。

旅客需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
之前有地方取消了乘坐高铁需要核酸证明,那么就会违反这一条。
此外也提到,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要是有人要给3岁以下婴幼儿做核酸,你就可以拿这条反驳对方。
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里,对高风险区的划定标准,也做了细化规定。

这个划分标准已经说得很明确。
此外,解除标准也说得很清楚,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现在有一些地方,已经出现100天的静态,这个显然非常离谱。
大家如果有人遭到过长的静态,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高风险区,是否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
如果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没有及时解封,可以直接去投诉。
此外,20条里最大一个变化,就是把密接从“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那么这个“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的区别,这一次也做了明确的细化。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里提到: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里提到:

对比来看。
之前的居家健康监测,并没有赋码管理,虽然说要求本人要严格落实非必要不外出,但基本依靠自觉,所以这个重点在于“监测”,而非隔离。
包括,有需要就医等特殊情况外出,并不需要社区管理人员批准,可自行外出,只是要求“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而居家隔离,则要严格得多。
不但有赋码管理,而且是说严格做到不外出,而不是非必要不外出。
“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经所在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外出,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
从这些措施看,居家隔离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同时对就医需求,也做出明确规定,需要避免出现一些之前有的地方,因为居家隔离人员的就医需求没得到及时满足,而发生的一些悲剧。
居家健康监测的“社区服务要求”只有两点。
而居家隔离的“社区服务要求”有7点。
多出来的5点如下。

其中包括“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要求”,告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
我之前也分析过很多次,要重视疫情持续影响下,对人们的心理层面出现的群体压抑现象。
我们需要保护民众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
不过,这里面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如何落实上。
(2)落实难题
今天出来的这4份文件,总体来说,是对之前20条的进一步细化,也都做了很详细的分场景说明。
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还要更复杂,单单只靠文件,是很难细化到方方面面。
所以,地方决策者在执行过程中,如何能落实到位,仍然还是当前我们防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此外,由于一些地方做得不好的问题,以及舆论长期存在误导的声音,让一些地方的民众开始出现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这大幅度增加了我们的防疫难度。
我们的任何防疫政策,都是需要有民众的配合,才能执行开来。
还有一些存在故意闹事、辱骂防疫人员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防疫人员要如何应对,也是一个充满舆论争议的话题,防疫人员没有执法权,但面对一些故意闹事,辱骂防疫人员的人,要如何处置,我觉得最好也是得有明确规定,防止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包括,一些基层防疫人员借机放大自己权利,故意刁难民众的现象,我认为也应该被严厉禁止。
此外,基层在防疫过程中,处于直面民众的第一线,每天可能都会面对各种负面情绪。
有的基层人员是自身能力不高,有的基层人员是确实很辛苦,所以在防疫过程中,也很难要求基层人员能做到面面俱到,基层人员有时候也很容易情绪失控。
各种各样的基层执行矛盾,现在确实还很突出。
这是人性的问题。
也是我们这场防疫中,最难的地方。
客观来说,防疫是高度考验一个国家,从上到下,各方面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高度考验民众的纪律性、自觉性。
这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去年我们在严防外部输入的情况下,内部疫情整体都控制在很小范围内,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
所以去年我们的民众是非常支持防疫,大家也都很理解和配合。
但今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包括奥密克戎不断变异,大幅度提高了传染性,更狡猾、更难防。
结果出现当前这样全国疫情不断蔓延的态势,让疫情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自然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
所以老实说,我对于我们能否控制住这波疫情,也没有多大信心。
我只希望我们能尽量避免医疗资源的挤兑,尽量减少我们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防疫确实很难。
全世界,基本是没有国家能做到。
目前也只有我们国家,还在苦苦坚持。
哪怕我们北方邻居,其实也早就躺平了,只是变成数据黑洞而已。
但大家能否想一想,为什么防疫这么难,我们国家还要这样坚持。
即使这次20条进行了优化,也只是有条件优化,并没有一下子躺平放开。
假如奥密克戎真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温和无害的病毒,我们躺平完全不需要付出代价,生活就能恢复正常。
那我们又何必坚持?
我们是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代价去坚持?
国家能不清楚这样坚持防疫,对经济的伤害吗?
我们的国家,才是最希望我们经济能繁荣的。
这只能说明,国家综合各方面数据、信息、做了各种数据建模推演后,仍然认为现阶段一旦全面放开,还是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所以才只能继续坚持防疫,只是在不断做优化。
这是一个科学问题,而非政治问题。
现在我们很多人不理解防疫的必要,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相信了奥密克戎流感论。
我们的舆论,越是强调奥密克戎对个体威胁低的一面,那么民众就会越不理解防疫,越容易滋生负面情绪。
所以,我才一直努力的去从比较理性辩证的角度,跟大家强调“个体没事”跟“整体有事”是一个并不矛盾的辩证关系。
奥密克戎对年轻个体来说,初次感染,确实威胁度不高,这是“个体没事”。
但奥密克戎对有基础慢性病的老人,威胁度仍然很高。
再加上我们医疗资源整体并不丰富,县城、乡镇、农村的医疗资源更是匮乏。
一旦奥密克戎大规模传播,就会导致我们“整体有事”。
奥密克戎对个体威胁低,对整体威胁高,更容易放大个体和整体的撕裂。
所以,我们的媒体、舆论如何引导民众能理性、辩证的认知奥密克戎,做到不过度恐慌,也不过度轻视。
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3)舆论难题
也不能说我们媒体就真的完全没有在做。
比如说《人民日报》在10月10日开始,出现“仲音”为笔名,专门写关于疫情防控的专栏文章。
10月10日仲音写《增强对当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
10月11日,《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
10月12日,《“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
这篇文章里,仲音写的内容,很多也是我过去一直以来跟大家说的观点,包括日本在前几个月的疫情高峰期,出现过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也包括美国有近2400万成年人患有“长期新冠”后遗症,包括病毒仍然处于快速变异过程,都写得很详细。

然后在20条出来后,仲音又开始在《人民日报》9天连续发了8篇专栏。
11月12日,《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
11月13日,《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11月14日,《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
11月15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11月17日,《算大账 看优势》
11月18日,《抓落实 增信心》
11月19日,《守土有责 守土尽责》
11月20日,《不动摇 不走样》
但就连《人民日报》仲音写的这些专栏,也没能扭转舆论上的很多乱象。
包括新华社也写了《新华时评:“一封了之”“一放了之”都要不得》

不过很多人,仍然还是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互联网舆论,只靠媒体是不够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最近要顶着巨大压力,去多写一些关于疫情的文章。
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我也只是想给我们舆论,尽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去配合国家的一些防疫思路。
虽然可能也没多大效果,但多少还是有点用。
老实说,我自己对这次优化,也有一些自己的疑虑,保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但我觉得,现在就是我们人类和病毒的战争。
既然是战争,就需要令行禁止。
上面的文件,既然出来了,就应该被严格执行,而不能各地方去“各行其是”,那样会乱套的。
就好比行军过程中,上面让往东,底下的人,一个想往西,一个想往北,不能步伐一致,那这仗就没法打了。
所以,即使我有自己的一些疑虑,但我还是能理解国家为何要进行这次优化。
毕竟当前很多地方的财政、人力、物力,也都到了一个极限,包括我们很多民众的承受能力,也确实到了极限,所以现在也确实到了不得不优化的时候了。
没有最好的防疫模式,只有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防疫模式。
这个最适合的防疫模式,是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去动态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
有问题,我们就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发现,我们舆论上,现在很多人,单纯就是为了放开而放开。
一切不利于放开的国外疫情数据,不分青红皂白就一上来说你是在造谣。
比如,我之前在其他平台,写了日本疫情的一些数据,都是日本媒体自己报道的日本官方统计数据。
但有些人就是直接说你在造谣,在制造恐慌。
不过,我之所以不断去跟大家搬运国外一些疫情数据和研究,只是在给大家做一些预期管理。
很多人总以为,只要躺平放开了,就能回到2019年,经济就会好起来。
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比如,有的人认为现在奥密克戎重症很少。
但假如过个半个月,等感染基数大到一定规模,重症率和死亡率开始攀升的时候,超出之前人们乐观预期,那是不是反而更容易陷入恐慌?
对一些客观事实和数据,我们不管是支持清零,还是支持躺平,都应该正视,去实事求是。
这是我一贯态度。
新冠病毒的实际危害性,并不会因为我们支持清零或者躺平,而发生变化。
所以,之后,我写疫情的文章,可能更多就是去搬运疫情数据和研究为主。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这是我的原则,我也会努力坚持去比较理性的跟大家剖析疫情。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