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



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这个问题不太准确,因为意大利在一战中并没有投降,还成为了主要战胜国之一。虽然在二战中的表现乏善可陈,但至少到二战开始之前,它却一直还是主要的欧洲国家之一,而且它和德国从两国诞生之时起就拥有无数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可以说两国在一战之前和二战中的盟友关系是非常自然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德国和意大利为什么总要成为盟友。
德意结盟的历史渊源
其实如果了解了德国和意大利形成的历史,恐怕就不会对这两个国家结盟感到奇怪了。因为虽然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块土地及其主体民族历史都比较悠久,但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却都是始于公元1871年,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在这一年才实现了统一并基本摆脱了其它国家的控制与影响。

(德国和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的漫画:俾斯麦和教皇庇护九世斗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两件事本身是一件事。在公元1866年,普鲁士首先击败奥匈帝国,赢得了德意志统一的主导权。公元1870年,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北德意志联邦又在普法战争中击败反对德意志统一的法国,俘虏了法王拿破仑三世,成功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而意大利之前之所以也迟迟不能统一,跟法奥两国其实也密切相关,因为奥地利曾长期占据意大利北部,而法国则一直为罗马的教皇国提供强大支持。所以普鲁士在统一过程中先后击败了奥法两国其实也在无形中极大助推了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意大利统一战争。

(意军击败教皇国军队,攻破罗马城的场景)
在公元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意大利就与普鲁士结盟,同时对奥地利宣战。最终奥地利在失败之后,在放弃参与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同时,也被迫同意将原本由其占领的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周边地区让给意大利。这样,意大利统一的最后障碍就是得到法国支持的教皇国了。公元1870年7月,普法战争的爆发使拿破仑三世被迫撤出了在罗马支教皇国的驻军,而在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投降之后,意大利军队在公元1870年9月20日对教皇国罗马城发动了持续3个小时的攻城战,城破之后教皇投降。10月2日,罗马通过公投宣布加入意大利。次年7月,意大利政府迁都罗马,意大利统一正式完成。所以其实德国和意大利的命运,从两个国家建国之时就绑定在了一起,这两个国家的统一都是建立在传统一在其境内发挥主导作用的奥法两国衰落,不力再干涉其事务的前提之上的。
德意两国的类似处境
而德意两国接近的统一时间其实也就决定了这两国在此后类似的命运。许多朋友可能会想,既然都统一了,那就都凭本事好好发展呗,看哪个民族优秀,看谁能力更强。但其实当时欧洲的局面却完全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德意两国虽然都实现了统一,但他们当时和英法等国家相比,却仍然是先天不足,竞争劣势非常明显。而这里所说的先天不足,主要是指在欧洲以外的实力。当时世界正处在殖民主义的巅峰时期,世界各个主要国家,也就是列强的核心目标都是尽可能多的在世界各国抢夺殖民地。

(柏林会议确定的非洲瓜分计划,青色为德国殖民地,绿色为意大利殖民地)
所以当时英法虽然在欧洲领土面积与德意相当,但其全球殖民帝国却都达到了上千万平方公里,通过这些殖民地,英法能够获得大量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因此相对于德意两国来说还是拥有明显的优势。而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的德意,在当时也很快都地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德国在巩固了几年内政之后,就开始酝酿启动海外殖民。在公元1884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邀请全球15个国家的代表来到柏林,召开了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最终经过协商,德国自己和意大利都通过柏林会议在非洲分到了部分殖民地。

(鼎盛时期的意大利殖民帝国(深绿),其中埃塞俄比亚(下方内陆区域)为二战前占领,其余在一战前就已占领)
之后德意两国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拓展海外殖民地上面。德国通过20年间的几场战争,先后将今天的坦桑尼亚、喀麦隆和纳米比亚等国以及一些亚太地区纳入了自己的殖民体系,建立起了总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帝国。而意大利虽然在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曾经遭遇挫折,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也差不多建立起了总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殖民帝国。可以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止,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利益也始终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从公元1882年开始,德国、意大利以及同样殖民地稀缺的奥匈帝国就开始结盟,一同应对英法等殖民大国,而一战的爆发其实也跟这两方不同的生态发展到极致有很大关系。
一战中的反目以及为何再次结盟
但大家从前文的讲述里也可以看出,其实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结盟是存在很多隐患的。因为意大利的独立是从奥匈手里夺回了威尼斯及其周边地区的直接结果,但其实当时奥匈统治的领土上,还有一些地区生活有大量意大利人,所以意大利骨子里还是想将这些领土也全部占领。但显然和奥匈结盟这个目的是没法达成的。
所以从1902年开始,意大利对于德奥意三国同盟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它和法国修好,公开声明不参与任何与法国敌对的行动。1911年,因为意大利入侵并吞并了德国盟友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利比亚,三国同盟的关系更趋冷淡。所以在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政府很快宣布严守中立,没有加入德奥的同盟国阵营。

(意军在阿尔卑斯山作战场景)
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虽然意大利在近代的战场上存在感不高,它却仍是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从人口还是工业化程度上,20世纪初的意大利都是排名前列的。所以当时德奥和协约国也都很快与意大利展开了谈判,希望意大利加入自己的阵营。在某种程度上,当时意大利的倾向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一战的胜负手之一。
但因为意大利和奥匈之间存在直接的领土争议,所以虽然奥匈为了争取意大利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同意让给意大利一些领土,但奥匈的让步并不能使意大利满意。而协约国的英法美等国则和意大利没有直接的领土纠纷,而且当时在战时,他们无论对意大利做出什么承诺也都是空头支票,要到战后才能兑现,所以当时协约国在谈判中几乎答应了意大利所有的领土要求,包括奥匈帝国南部的所有争议领土和德国在亚太的所有殖民地,并允诺在将部分阿尔巴尼亚领土割让给意大利之后,还让整个阿尔巴尼亚都成为意大利的保护国。这些承诺在1915年4月26日签署的《伦敦条约》中得到了确认,所以意大利在一周以后就宣布退出德奥意三国盟约,并于5月23日对奥匈宣战,正式向各战线派出军队加入了一战。这样在战后,意大利也成为了战胜国。

(左二为参加巴黎和会的意大利总理维多利奥·奥勒兰多,意大利在巴黎和会上被视为四强之一)
但在一战结束之后,协约国却并没有兑现对意大利的承诺。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只得到了之前协约国承诺的部分奥匈南部领土,克罗地亚等地意大利人聚居区的领土最终被给了新成立的南斯拉夫,而德国在亚太的殖民地和阿尔巴尼亚也都没意大利的事了。所以此事使意大利国内对协约国产生了极大的愤怒,也间接导致了几年之后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上台。
当然,无论战胜国之间怎么分配战利品,德国这个战败国的损失都是确定的。一战之后德国是实实在在几乎陷入了绝境,所以当时只有别人挑它,它是无权挑选别人的,有谁能对它显露出一点友好对它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了。而意大利虽然愤恨协约国,但也深知凭自己的实力没法去挑战这几个国家,因此也想利用德国残存的实力。而且在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政权之后,墨索里尼成为了欧洲极右势力的代言人,因此也受到了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势力的欢迎,特别是后来的纳粹党,希特勒从1920年代开始就成为了德意同盟的积极倡导者。

(德意同盟最终发展成了德意日三国同盟)
当时意大利仍然念念不忘从南斯拉夫手里夺取双方的争议领土,希望利用德国制衡支持南斯拉夫的英法。而德国则希望联合意大利找到机会对法国复仇,所以在双方都仍然希望占领更多领土,掌握更多能源的历史大背景下,双方又拥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因此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立即派信使会见墨索里尼,表达了与其结盟的意愿。但因为双方对于奥地利领土的分歧,所以结盟事宜一直托了两年,期间意大利还一度重新倒向法国。但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之后受到国际制裁,而德国则站在了意大利一边,双方的共同利益再次扩大,因此最终结成了盟国。(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