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起,我会回答我是亚裔美国人,如果继续追问,我会答是华裔。很少人会回答“华裔美国人”。
很少人这么说,所以我觉得这个词念起来怪怪的。也很少人会回答“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人倒是常用这个词形容来着。我和朋友们认为我们是亚裔美国人主要是因为所受的教育。
从幼儿园起,学校就有不同的种族分类:美国白人,美国黑人,拉美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和印第安人。
而且所有涉及种族的文件要求填的都是“是否亚裔”而不是“是否华裔”。
先讲讲美国学校,如你所料,我所学的大多数都是关于美国的。我会唱美国国歌而不是中国的。我了解美国和欧洲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的。小学时,家庭作业几乎都包含了一些故事,比如,苏西去银行存她的硬币,她一共有15个硬币加起来是$2.25。请问她的硬币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呢?另外,我们还有一些研究课题,比如,写出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并描述他/她的贡献。或,调查你认识的人并将他们的生日绘成表格。或,设计一个科学实验。实验结果是什么?有什么科学道理?偶尔也有一些测试记诵的作业,但一天一般不超过五题。总而言之,家庭作业一天大概要花半小时。
初中作业也是这种形式,只是课题主题会更复杂小组合作更多,一天大概花一小时写作业。高中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相互质疑,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由于老师想要的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我们的研究和推理能够给出的最好答案,这一切十分费劲。它不仅比死记硬背困难,而且更加全面。课外,我还参加戏剧表演、参加校男排队、编辑学校的文艺杂志、领导当地机器人队。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
当时爸爸还在读博妈妈也没拿到工作签证,我们所有的家具还有我的玩具都是别人捐的或者在庭院售物(庭院售物,yard sale,又称garage sale、porch sale或moving sale,是美国一种独特的售物方式。由主人把家中多余不用的物品放在庭院中,车库里或门廊下廉价出售)以低廉的价格买到的。
在学校,因为家里的收入接近贫困线,我可以享受免费的用餐。
那几年里,由于爸爸追求更好的工作,我们搬过16次家,其中一次甚至穿越了大半个美国。
现在,我们处在社会的中上阶层:父母和我都有不菲的薪水,我们按揭付款买了房子,我们可以买大多数想要的日常用品但不是杂志上的奢侈品。总之,这是平稳缓慢的经济增长而不是中国经济那般的飞速。
20年前我家最穷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比我们家在中国的朋友好得多。
比如,我们有一辆丰田花冠而且可以在沃尔玛购物(同一时期,每个第一次走进沃尔玛的中国人都为之震惊不已)。现在,我们再没有那些朋友那么富裕了。
比如,我父母的朋友都送他们的孩子到国外读大学(很多是到美国),作为国际学生他们需要付极其高昂的学费还要花很多钱旅游购物。
相反,因为本州学生学费较低并且有拿奖学金的机会,所以我选择了在州立大学读书。此外,课余时间我还打了3年的工。我朋友们的家庭大都是中上阶层。
他们的父母是医生,工程师,会计,研究院,教授;他们还将子女引到了相似的职业。但我们还年轻,职业生涯可能迅速转变。我的一个朋友辞去了一个很好的金融咨询工作投身即兴喜剧。我们中的有些人觉得父母历尽千辛万苦才让我们有机会受如此好的教育。
如果只是做一个令人羡艳的工作拿一份令人羡艳的薪水简直是浪费他们的牺牲,我们应该努力进入美国更高的社会阶层才对得起他们。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朋友几乎都不是华裔,但这并非我的选择,是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很少华裔学生。我的朋友大半是犹太裔,其余的是非裔和其它亚洲国家的美国人。我父母现在都是美国公民了。
实际上,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名改成了美国名字。但他们在家说中文,他们的朋友都是中国人。
几年前,其它三个中国家庭和我们住在同一条街时,我父母很高兴。夏天时,他们每晚都出去散步聊天。奥运会时,每个项目他们都为中国队加油(我通常会为中国和美国)。另一方面,他们已经非常适应美国。
他们的同事大多不是华裔但相处得很不错。我爸爸为最近两次总统大选投过票而且引以为豪(我妈妈懒得排队等投票)。
他们无比思念中国,在那里意味着和亲人朋友团聚,但他们很快就释然了,开车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家。
所以我觉得他们进退两难,他们永远为是中国人自豪但同时也为成为美国人喜悦。
我和父母关系非常密切,和我的祖父母也一样。我的祖父母也抚养了我,所以他们就像我的第二父母。
我的父母在对待祖父母上为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也努力做一名孝顺的孙子。
尽管现在我住在离工作单位很近的公寓里,我还是会和父母一起过周末,这在美国人中是很罕见的。
快速了解美国移民,点击下方链接一键评估/入群,小程序智能评估最适合您的移民方案,专业移民顾问为您解析项目详情。☟
往期阅读推荐:☞重大利好!2022年移民美国迎来黄金期
☞移民局官宣:EB-1C、NIW都能申请PP加急了
☞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想要香港身份?香港身份究竟有什么好处?
- - - END - -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喜欢本文,请点个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