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最会洗脑PUA的不是伴侣,而是网友



网络VS现实
我身边一姐们,昨天突然跟我说她被背叛了!
我以为是被男人给伤害了,结果她居然说是被网友给背叛了。
原来这姐们看见网上的年轻人都高呼“不婚不育”,她便觉得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是为当下潮流、时代大势。

结果呢?
在现实生活里她却没感受到单身浪潮的滚滚洪流,反倒发现身边的朋友同学都一个接一个地拍拖恋爱,争先恐后地扯证了。
单身伙伴没找到,礼金倒贴出去不少。
所以她觉得她被背叛了。
当然说“背叛”言重了,网友们单不单身并不影响她现实里的婚恋抉择。
但是对网络与现实的割裂感,这姐们确实感到了不可思议,觉得线上线下简直是两个世界。
那为啥会造成这种情况呢?凯子浅分析一波。
网络骗子
就拿现在网络上盛行的“不婚主义”来举例。
比如有天你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条言论:
“谁结婚谁傻X,反正我是绝对不会结婚的,更别提要小孩了,简直耽误我赚钱享受生活。”
你暗暗感叹此人性格坚毅,活出自我,脑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位事业成功的中年女强人的形象。
而实际上,网线另一端坐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
他嗦了口棒棒糖,义愤填膺地敲下这行字。
毕竟这几年他耳濡目染,深受不婚主义影响,虽然才刚完成六年义务教育,但这并不妨碍他加入拽酷潮流的急切步伐!
之后,就被他妈逼着写作业去了。
如果恰巧看到这句话的你信以为真,并深受影响,那么该小孩他妈一定会竖起大拇指放声感叹:
“终于找到比我儿子还傻的人了!”
同理,你看网上有发誓不买房的,也许已经准备首付许久;
说绝不谈恋爱的,其实刚约会回来;
宣扬考研无用论的,可能本科都没考上;
看不起月薪一万的,实际自己六千都赚不到......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别看他们说的言之凿凿,谁知道下了网是啥样?
最铁的亲戚说过年还钱你都不信,又凭什么相信陌生人网上随便的一句话呢?
变化的心境
当然,网络骗子只是一方面。
网上固然也有很多真实的言论,他们言行合一,所说皆所作。
但每个人的生活境地都有所不同,他们不婚的理由也迥异多样。
比如有些人是因为经济问题,也许赚够了钱就会尝试婚姻。
有些人则是根本性的排斥婚姻,甚至连恋爱都不想谈。
还有些人是享受着没有束缚的两性关系,没什么动力进入婚姻阶段。
当这些千差万别的缘由最终都化为一句“不婚”时,你便会产生一种可怕的错觉:
原来大家都跟我一样不想结婚啊。
但实际上却一点都不一样。
你只吸收了自己想看到的那一小点信息,却把最重要的差异性自动剔除了,导致最后获得了一种虚假的认同感,让你自以为跟你秉承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却没意识到这些“同伴”其实是最不稳定的。

他们会随着各自的人生动态不断调整想法,进而连言论本身都会有所颠覆,毫不留情地“背叛”你。
信息茧房
此外,还有影响极大的信息茧房效应。
目前的主流互联网内容平台,几乎都应用了智能算法。
会根据你喜欢看的东西自动匹配相似的内容,最终实现精准投送。
比如你爱看做菜的教学视频,
会发现越刷厨子越多。
如果你比较关注“不婚主义”的内容,那么你的推荐首页上便会不断出现相关的信息。
而且会越推越多,越推越广,最后导致每个平台全都充斥着类似的内容。
长久下来,你会觉得跟你怀揣相同想法的人很多,声音很大。
而实际上,你只是被兴趣和算法引导进一层厚厚的茧内,已经听不到外界不同的声音了。

在茧房之外,有一大群多的多的人不赞同、不关心你的思想观点,他们默默用行动给自己的生活投票。
因为你寻求认同感的发声行动里完全没有这些人的身影,所以他们就被你全部忽略掉了。
但忽略掉,不代表不存在,这些茧房外的“无声群体”恰恰是构成了你身边的同学、朋友。
所以在你下线之后,他们全然不同的生活一定会冲击你在网络上建立起的认同感。“背叛感”便油然而生。
独立思考
最后,我想说,独立思考确实是个稀缺的能力。
目前大家受网络潜移默化的引导太严重了,从而形成许多极端化思维。
我自己本身就是吃写字这碗饭的,深知情绪引导和舆论力量的厉害。
网友的PUA洗脑能力,可比渣男厉害多了。
有些思想观念不知不觉就被植入到你脑子里了,甚至会让你觉得是自己得出的这一观点,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比如互联网上日渐高涨两性对立风气,再比如前段时间疫情相关的讨论,都能看出舆论的影响力和危害性,在此就不展开了。
上网浏览信息本身不是坏事,但坏就坏在网上的杂音太多太响亮,不加甄别思考的话很容易就被带走神。
已至顺着耳朵入了脑,蛊了心,那这危害就大了去了。
希望大家能在浩瀚如烟的喧嚣里,找到片刻宁静。

最后呢,我就把这些分析都说给那个姐妹听了,她听后觉得有些道理。
我就问那你还坚持“不婚主义”吗?她说那是肯定啊,但是上网还是少些吧!
“ 我是凯子,
愿你内心宁静,理性。”
 猜你喜欢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