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孤独 —— 他在血腥黑暗的小岛上万众狂欢





我的名字叫凯文淇
最近越来越喜欢写公众号,下班后独自在房间里劈里啪啦敲字的感觉很爽,好像在给大脑来一场按摩,在轻重缓急的揉压下它就倾泻出流光浓墨,挑挑拣拣,便组成一篇粘稠的文字。
每篇推文都有一个主题,今天写写孤独。

提到“孤独”,你想到什么?我脑海中瞬间蹦出的一个场景就是昏暗的屋子里有一个落寞的背影,他顺着窗子向外望去,发现天空也如屋内一般昏暗。有人说独居的孩子千万不要下午睡觉,当你醒来太阳已垂落西山,清冷昏黑的小屋仿佛一个囚牢,那一瞬间仿佛被全世界抛弃了。
“被全世界抛弃了。”简直不要太孤独。

人们往往很早就能体会到孤独的情绪了,甚至在你还未完全理解这两个字含义的年龄,你也许就尝过孤独的滋味了:
对于孩童来说,孤独并不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习惯了大人呵护关怀的他们有时甚至会将关爱视作束缚,短暂的孤独是新鲜的、自在的甚至带有一点小刺激。许多人童年往往都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找个家里的小角落,用被子床单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搭建一个自己的私密小空间,那时候的独自一人是难得的放空,昏黑逼仄是紧密的安全感,那时候的孤独就像是平日里买不到的糖浆,被它沾染包裹的我们反而分外享受,因为彼时的孤独还不能称作孤独,顶多是“独处”,只能算作在亲情阳光下的荫下乘凉,温暖从未消退,凉意化作微风。

读到这儿,你是不是以为我即将开始大肆渲染成年人世界的孤独是多么可怕?你猜错了,我想说每个大人也都只是过期的小孩,我们长大了,但是依旧有人爱着我们,呵护着我们。哪怕离家千里,异乡漂泊,思念与牵挂也可以化作看不见的电信号游走在宇宙间的磁场,这联系如深空中相距亿万光年的两颗恒星,那一丝遥望的引力虽幽弱但永远坚固。
真正可怕的,其实是内心的孤独。
物理意义层面上的孤独尚且可以面对,但干涸成漠的内心却很难重新长出草芽。

 
他空虚成性,毫无干劲,出生以来未曾有任何一样事物让他热爱,甚至未曾有人能牵动他的心弦。说好听些叫“不食人间烟火”,直白点就是“冷血无情”。这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他自作主张抛弃了全人类,转身走向星空的黑暗深处。对于这样一个几乎没有共情能力的人来说,那可真就是人类的悲欢不能与之相通,不愿孤独,但必须孤独,他活成了自己的末世。

 
‍上述的“他”只是代指,没有具体的形象,因为我在生活中就没认识过这样的人,现在的年轻人顶多有些社恐,沾点自闭,但是完全“羽化成仙”的人还未遇到。我对于这样的孤独患者没有资格表示同情或者批判,或许真正狭隘庸俗的是我们,但是我觉得活成那个状态有不好的一点就是:在世上走一遭却宛若白风穿堂,什么都没留下,也没任何影响,一丝波纹都未曾溅起我会可惜遗憾。


但是现在的人越来越“独”确实是大趋势了,很多人能通过网络热聊认识很多朋友,但是却很难跟身边真实的人类开口交流,时代在变迁发展的同时也影响造就了一代人的性格特色,互联网将人们分割成一座又一座孤岛,将人群精细化划分成一个又一个铁笼进行圈养,拥有相同观点与爱好的人们在他们的黑暗岛屿上尽情狂欢,他们输出的产物茁壮喷发,宛如夜空上绽放的朵朵烟花。
但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虽然肉体从未相见,但我们的灵魂已然交织。
我是凯子,祝你不再孤独,晚安。
邻座的凯同学
《KevinQi1997》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