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某设计院做结构的那些日子(已转行)


每晚10点,关注我了解更多设计院的故事!

未来可期!未来可期?未来可期...  
本文为独家授权转载文章
转行到现在的工作已经三个月有余,总体来说氛围和谐愉快,奋斗中有同事间相互的鼓励,闲暇之余也有非工作内容的八卦吐槽。
对于我个人而言,脱离了建筑行业之后整个人的状态也好了很多。用父母的话说就是比以前开朗了很多。
偶尔翻看手机,依旧会不定期地推送有关设计院的种种。这让我萌生了写点东西记录过往的想法,毕竟那是我工作生涯的起点。
一、向往,未来可期!
2021年,我研究生毕业进入了北京某国企设计院做结构工程师,算得上专业对口。
对于刚刚毕业的我来说,设计院是长辈们眼中的神圣之地,高知聚集地,有技术且受人尊敬。我也是满怀热忱和对未来的憧憬,一心想在结构领域干出一番天地。
即使在未入行之前就已听闻设计行业种种不堪,但涉世未深的我依旧坚定地认为那些消息只不过是他们吃不了苦沉不下心罢了。
刚入职的两个月,正值北京的夏天,每天9点上班,晚上6点左右偶尔7点钟就可以结束一天的工作,出了办公楼还能见到未落山的太阳和周边事业单位下班回家的职工。
作为结构新人、行业白板,刚开始的任务并不困难,但需要学习的东西确是很多,每天琢磨着各种软件和规范,让我刚起步的职场生活过得充实且饱满。
学习之余就是帮助前辈们做一些琐碎的工作,比如搭建计算模型、画楼梯图、编辑一些文字和汇报的演示文稿等等...一切工作对我而言都充满了新鲜感。
组里有个比我大4岁的同事,中午饭后聊天中偶尔会问我为什么选择进设计院。我的回答也比较简单直接,专业对口。
他问我,知不知道设计行当的压力非常大。我想了想,用我仅仅2个月左右的工作经历回答道,我能吃苦的。他笑了笑,转向了其他话题。
那天阳光明媚,而我未来可期!
二、入职,未来可期?
由于我的毕业证下发的比较晚,签劳动合同是在3个月之后了,我天真的认为3个月就当是学习工作内容,反正也没给单位创造什么价值,也没觉得这期间不发工资有什么问题。
翻看劳动合同,里面对于薪资结构和具体数额只字未提,只说明不会低于北京市平均工资,公积金则是顶格按照12%缴纳的,有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
并且,不鼓励员工加班,不打卡,弹性工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诱人,确实像长辈们描述的那样,国企设计院是一个好地方。未来可期!
正式签署劳动合同后,工作量陡然增加,4个项目同时在手,各处在不同阶段,有初设的、方案的、也有施工图的。
有一次同事们陆续下班走了,只剩下我和领导。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是不是感觉目前压力有点大啊?我点了点头。
他说他年轻那会儿刚进设计院做结构也是压力很大,每天11点12点钟仍然伏案搞计算赶图纸是常态,适应这种节奏之后就好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现在刚毕业,还没有结婚和家庭的压力,正是埋头学习奋斗的大好年纪,努努力3年后小项目就可以独立设计,5年后就可以做项目负责人,顺便在此期间把注册证书考下来,10年内评个高级工程师没有问题。
听了领导的话,我热血沸腾,拍着胸脯保证,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达成目标!
现在回想起当时对着画出来的大饼急于表现的自己,不免觉得有些可笑。
三、迷惘,备受煎熬!
发薪的时间很准时,15号发了当月工资,到手8千,不高不低。
但是当我看到公积金单边330元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公积金是按基本工资的顶格缴纳的。
2750元的基本工资是实际的,奖金和绩效都是预支的,当年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来年的工资是要降低的甚至倒扣的。
我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合理,可又说不出来。或许我有个英明无私的领导吧!未来可期?
日子一天一天不停,项目也是。
自从签了劳动合同之后,我再没有看到过落日余晖,迎接我走出设计院大门的是点点星光和高悬的明月,当然还有设计院其他大楼的灯火通明。
那时候,每天到工位打开显示器就是CAD画图,软件计算,修改审批意见。
办公室坐满了一个个结构工程师,却只能听到键盘和计算器的噼啪声,偶尔夹杂着的叹气声和与施工单位、业主单位打不完的电话。
同事之间的交流少的可怜,有也只是工作上的。
吃饭时间,前辈们会叫上彼此,留下年轻的我独自画图。他们并不愿意过多指导,也不愿意我们过多发问,自己探索是工作常态。可能这样更利于潜心钻研吧。也可能,大家都很疲惫吧。
每每,我望着手中一个接一个的项目发呆,询问旁边前辈,这么多着急的项目,应当先做哪个。他答道,哪个给我打电话就先搞哪个。我在心里摇了摇脑袋,继续在手边那40多本规范和图集中寻找答案。
每每,我问到为什么勘察报告还没出来就要做施工图了,为什么图纸还没有报审就被拿去施工了。他说,基建狂魔嘛,就是这个样子。我在心里摇了摇脑袋,只好在手边那40多本规范和图集中寻找答案。
四、再见,再也不见!
坐在我旁边的李工,他的妻子在城规院,他们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六点三十分左右,他女儿会给他打电话,“爸爸,你啥时候回家啊?”。“爸爸今天加班,估计很晚很晚才能回去。妈妈也要加一会儿班。你和爷爷奶奶先吃饭吧。”
挂断电话,停顿了片刻,他便继续画图了。这种片段好像是播放录音带,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一年又一年的重复着,从二十岁到四十岁。
有时候,我到单位比较早,发现李工披着一件夹克,正趴在桌子上睡觉,鼠标旁边还有一罐拉开拉环的红牛。我知道,又是一个临时需求,又是一夜未眠。我四十岁也会这样吧?未来可期吗?
工作了整整一年,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
我吃不了设计院的苦,选择了裸辞。
这个决定并不仓促,在我无数次凌晨回家后,在我大年初四回到设计院画图后,在我全年几乎无休后,在我几乎与人没有交流的时候,在办公室电脑24小时打开远程软件的时候,在手机24小时待命的时候,在我的时间已经完完全全不属于我的时候。
我发现,这里确实不适合我,更不适合一个活生生的人。
那天,我收拾好所有的个人用品,交接了所有的项目资料,背上背包按下了电梯按键。
李工也跟我来到了电梯间,送给了我一只钢笔作为离别的礼物。
他说,他羡慕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可以毅然决然、义无反顾,他已经在这个行当工作了二十多年,不管这个行业现在如何,他已经离不开了。
我在电梯里边,他在电梯外边,我向他挥了挥手,他向我挥了挥手,电梯门关上了,数字从8楼逐渐下降。
我知道,可能之后再也不会回到这里了。一个个钢筋水泥的建筑里,是这群人默默地付出、默默地牺牲。这里的人们,内心是有温度的。也许,未来可期吧...
文字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思绪,谨以此记录我整整一年的设计院时光。
-完-
点赞、转发、关注,传递设计行业的真实现状!
干货分享
后台回复:转行,看看大佬们都去了何方;
后台回复:注册证,了解最新资质改革;
后台回复:华东院,最强水利设计院待遇几何?
后台回复:东南,了解东南大佬的故事;
后台回复:降薪,了解设计院薪酬内幕;
后台回复:加群,一起来聊聊工科就业;
后台回复:图审,了解最新图审制度改革;
后台回复:30万,考证通向财务自由之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