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里的孔乙己们:读过点书,有些执拗,放不下身段,得不到尊重...


每晚10点,关注我了解更多设计院的故事!

编辑|还是叫XX吧
图|孔乙己简笔画
周末在家,刷到了一个微博上很有意思的留言:
觉得自己跟孔乙己狠狠的共情了:念过点书,又混得不如意,干别的吧,放不下读书人的身段,穿着长衫又怎样?喝酒还是得站着。
这一段描述和前段时间一位铁三院投稿的兄弟经历太像了:
中南大学硕士毕业,工作n年,耐得住寂寞,加得了班,自以为吃的是技术米饭,但最后在小县城被当地小业主呼来喝去,要求半夜买烟后,崩了......
习惯了一路优秀的做题家们,本以为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但在社会这个大染缸前,书生又是最无力的。
知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但却很难改变世界。
从你进入社会,进入职场的那一刻,周围充斥着的就不再是将成绩作为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人,他们大部分年轻时不如你出色,但却更早掌握了混社会的技巧。
在他们看来,伏低做小,端茶倒水,就是年轻人理所应当该做的,管你是清华北大还是大专职高,都得满足下他们缺失的优越感。
就好像以下这位兄台的经历:

他还算是幸运的,真的进入国企或是设计院,能混到中层的又有几人?
早个十几年或许还能搭上时代的末班车,但这几年,尤其是近三年,应届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经济却被疫情撕扯得稀烂,别说通过努力工作来升职加薪,找个体面的工作都难。
工程师红利是假,学历贬值才是真!

上图是周末的热搜,2023年考研人数达到了474万,相比我考研时,多了330万!
年轻人从出身到进入社会前,想要成为大众眼中的优秀人才,就得一路考试,过关斩将,最终进入名校,拿个硕博再毕业。
你的同龄人越多,你的竞争也就越大。
等你硕士或是博士毕业了,你人生的前25(28)年学到的东西,到了职场上,大概率毫无用武之地(少数风口上的行业除外)。
名校毕业得靠气质做公司前台,硕士毕业得靠体力搬砖,这些都不是梗,而是真实发生在这一批年轻人身上的事儿。

如此对比,设计院好像还算是个学有所用的地儿,但行业下行,专业规范化后,技术以外的属性变得越来越强,想要靠着加班干活升职加薪已经是痴人说梦。
干活得不到尊重,又自认为是专家的工程师们,没了获得感,丢了认同感。
渐渐的,设计院成了大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工作中被呼来喝去的经历越来越多。
当你因为生活开始妥协,对着领导炫耀这是自己熬到凌晨2点画得图时,现代版的孔乙己也就诞生了。
只是鲁迅先生对于孔乙己的态度表面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深层次则是痛批当时社会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那当下,那些努力学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被送去端茶倒水,搬砖做前台的211/985毕业生们呢?
真的是因为端茶倒水需要懂传热、流体,还是搬砖得会三大力学?
都错了,表面是他们时运不济,没选个好专业,没进个好行业;深层次则是投胎本事不行,没有个像周公子那样的爹,还放不下身段。
-完-
点赞、转发、关注,传递设计行业的真实现状!
干货分享
后台回复:转行,看看大佬们都去了何方;
后台回复:注册证,了解最新资质改革;
后台回复:华东院,最强水利设计院待遇几何?
后台回复:加群,一起来聊聊工科就业;
后台回复:图审,了解最新图审制度改革;
后台回复:30万,考证通向财务自由之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