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10点,关注我了解更多设计院的故事。
老一辈的观点里,设计院就是一个学术氛围浓重,大家一心做技术,靠着一双手就能赢得尊敬的地方,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就是典型的设计院杰出人物代表。
相信我的读者中,有不少在毕业时,都听过自己的老师是这么吹嘘设计院的:“当年我就是成绩不好,去不了设计院,才留在学校教书。”
听完这样的描述, 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认为设计院神圣buff加满,恨不得削尖脑袋往里钻。
但事实是,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饱和,早就让现在的设计院变成了一个劳动密集型,无下限为业主服务型的单位了:
有了CAD后,大家不用再拿纸笔作图,复杂的图纸拿着模板一套就完事,图纸也基本定型,一册图纸套所有项目。
设计院的老人总把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沉下心钻研技术挂在嘴边,但人均手头十几个项目的年轻人,哪有什么时间和老前辈那样一年画一册图纸那样慢慢琢磨技术。
另外,国内的基建市场也早就饱和,虽然房价高企,但房建却扑街好多年,恶劣的市场环境下,领导重市场轻人才,重服务轻规范,重政治前途轻文人风骨,更进一步压缩了年轻人的成长空间。
而从设计院领导孩子的去向,也可以看出设计院已经是个极不适合年轻人去的地方了。
我知道的领导孩子们,一部分送出国外,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创业拿到风投,成为天才企业家上新闻受采访,年纪轻轻就是霸道总裁。
也有孩子虽然国内学习不怎么样,出国上个财经类的硕士,努力几年拿下ACCA,回国后,金融巨子,投行弄潮儿。
也有孩子,学习尚可,毕业后进入甲方单位,负责投资,当其了父辈的爸爸。你给我项目,我给你投钱,风生水起。
只有极少数孩子,学习一塌糊涂,但性格脾气不错,人生梦想就是安安稳稳,平平安安。实在没有去处,被安排到了院里,每天唠唠嗑,聊聊八卦,画图配奶茶。
你看,作为老一辈的工程师们都已经用屁股投了票,如果你的父辈还拿设计院来说事,请把这篇文章推给他。
哪怕甲方再不好,也比作为乙方的设计院死得晚,死得体面。
-完-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
干货分享
后台回复:转行,看看大佬们都去了何方;
后台回复:注册证,了解最新资质改革;
后台回复:设计院,了解设计院现状;
后台回复:东南,了解东南大佬的故事;
后台回复:工资,25万年薪设计院如何?
后台回复:降薪,了解设计院薪酬内幕;
后台回复:加群,一起来聊聊工科就业;
后台回复:劳动法,应届生求职避坑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