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10点,关注我了解更多设计院的故事。
首先声明,我没有拉踩谁的意思,只是作为一个从事新能源行业10年的过来人,补充说明些东西。
我本人经历了十几年前光伏产业创造中国首富;十年前风电行业一窝蜂上马结果无法并网;七八年前特高压、直流输电把全国电网连成一片;以及18年光伏的至暗时刻和20年风电平价革命。
我觉得,我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的,总得来说,我很看好“碳中和”,但一个行业的光明未来和个人的职业生涯还是应当分开来看,切忌为了逃离设计院而胡乱尝试你未知的领域。
1、首先“碳交易”领域
市面上的碳交易专员、碳排放研究员、碳排放管理师之类吹得上天入地的证书,全尼玛是诓人的,截止目前,没有国家背书的正规资格证书,这也就意味着参与到碳交易这一行中,没什么太高的门槛。
再看看国内的几家碳交易所,湖北碳交易所刚挂牌的时候,我去注册了,查看个人参与碳交易的途径(目前只有企业可以),交易所界面一言难尽,用户友好度零,看风格就是体制里的杰作。
类似的几大能源集团中,也有相关的碳交易岗位,每天行政以外工作量几乎0,这种岗位短时间内无法创造价值,但又有相应的编制,拍脑袋,一般人很难胜任。
至于其他为了蹭碳排放而突然冒出来的新公司,呵呵,等国家出了相关资质要求,全都是挨个倒闭的货,只有极少数,关系够硬的,可以......
2、其次“碳排放”领域
锂电、光伏、风电、氢能源,这些是最容易创造出价值的领域,是实现“碳中和”的制造业基础。
目前锂电,万亿宁德已经诞生,但锂电更偏重电化学、材料专业,电气也有需求,至于结构和建筑,什么时候需要盖新厂房时倒是有一定需求,不过宁德的待遇并不怎么样。
光伏、风电,这俩可以放一块,基本都是作为电源端存在,传统工科转去风电、光伏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且技术门槛也并不高,目前待遇确实稍好过其他行业,但你得接受荒郊野岭、上山下海的工作环境。
氢能源,现在主要是做燃料电池,路径可以参考锂电,产业链很长,可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氢气远距离输送和长期储存困难的问题也一直无法解决。
3、最后“碳捕获”领域
碳捕获、碳封存领域其实已经做很久了,一些大型电厂都有相应的设施设备,火电占据国家能源主力时,不少高校老师都在研究碳捕获,现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虽然在工业上实现不难,但考虑到经济性,大规模的应用仍然不现实(尤其碳中和背景下,火电被限电且电价又低),目前来看也就政策强行要求下才会有能源集团响应,后期碳交易全面铺开后,有一定发展的机会。
但一个无法靠试场驱动的产品,注定不会有长期健康的发展,至少目前来看,碳捕获和封存领域适合做科研,不适合做职业。
以上,做个简单的总结,转行“碳中和”我只看好碳排放相关的制造业领域,想了解更多的朋友,欢迎私信“加群”交流,另,如果想参与到风电、光伏项目建设中去,也有部分岗位可以推荐。
-完-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
干货分享
后台回复:转行,看看大佬们都去了何方;
后台回复:注册证,了解最新资质改革;
后台回复:设计院,了解设计院现状;
后台回复:东南,了解东南大佬的故事;
后台回复:工资,25万年薪设计院如何?
后台回复:降薪,了解设计院薪酬内幕;
后台回复:加群,一起来聊聊工科就业;
后台回复:劳动法,应届生求职避坑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