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通胀,把这里的老百姓推向崩溃边缘……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5月12日,美国发布了4月份的cpi数据,同比增长8.3%,远超预期,结果发布当天,美股大跌。
3月的cpi数据同比上涨8.5%,是1981年12月以来的新高,4月也不见好,美国劳工部就说了,这么高的物价水平把消费者推向“崩溃边缘”。
这原因是什么呢?前些天,《经济学人》发了篇文章,争议不小。
讲的是啥呢?说是到今年年中,中国将拥有全世界60%的大米储备,和51%的小麦储备。
考虑到咱们吃货众多,囤点主粮好像也不算过分,为啥会被老外翻出来大说特说呢?
用意很明显,说中国是欧美高通胀的主要推手。
最近的形势确实有点紧急。
受东欧局势的影响,俄乌这两大粮仓都出了大问题。乌克兰春耕没戏、粮食减产是板上钉钉,俄罗斯出口被制裁,普京反过来又制裁“不友好”国家,两边一闹,全球粮价嗖嗖地就开始飞涨,3月粮价是1990年以来最高的。

光粮价涨也就罢了,油价也跟着跳出来凑热闹。
俄罗斯的石油美国不让卖,中东的奸商又不增产,这供应缺口一下就被扩到了最大。虽说最近有一波小“暴跌”,但油价目前仍然处于100多美元的高位,而且眼瞅着就又要涨回去了。
为了劝中东增产、平复油价,拜登3月初还专门给沙特和阿联酋打了一通电话。
结果呢?电话铃响了半天,人家根本就没接。

逼得实在没办法了,最后只能甩锅给俄罗斯。
在一次演讲中,拜登将能源和粮食危机归咎于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还专门造了个专有名词“Putin’s price hike”,反正就是把“普京”跟“涨价”绑定到了一起。
就在他说话的时候,一坨灰白相间的粘稠液体突然从天而降,落在了他的胸口上——搞得这次演讲狼狈不堪,他的观点也没得到普遍认同。


粮食+能源一起搞事,懂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大通胀的前兆,这是美国现在最操心的事情。
在美国CPI的构成结构里,主要有能源、食品、核心商品和核心服务这四大类,这一次的情况比往年严重得多。

美国人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油价的夸张波动。
大概在一年前,一加仑汽油也就是2美元出头,等到今年3月份,美国平均油价已经创下了4.33美元/加仑的历史记录,翻了一倍还多。所以目前在TikTok上,关于加油加到破产的段子就有一大堆。
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有不少人偷偷跑到加油站去贴贴纸和标语,上面一水儿的美式国骂,其中饱含着美国人民喜迎油价上涨的复杂心境。

没过多久,北美的大小农场主也坐不住了。
石油一动,包括农药、化肥在内的各种化工产品就跟着涨,如果再算上饲料、柴油、汽油和电费之类的开销,那成本更是高到没边,想活下去咋办?只能顺势涨价。
整个3月份,美国肉价同比上涨14.8%,早餐谷物同比上涨9.2%,各种蔬菜水果之类的也没好到哪去,最尴尬的是,这样的趋势已经持续了一整一年。


等到大伙吃饱饭、加满油,结果发现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要知道,美国消费品的进口比例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全球化体系确立之后,美国人更是过上了印钱收割全世界的舒坦日子,只要动动手指就能买到各种廉价商品,进口总额一路攀升。

这在过去当然没啥问题,直到新冠疫情爆发。
最开始他们遇到的问题是缺货,当时欧洲和亚洲都采取了比较严格的封禁措施,工厂停产、货运停滞,后来国内开足马力率先复工,顺理成章地就抢占了大部分的出口订单。
好不容易把集装箱运到美国港口,新的问题又来了。
为啥呢?主要是因为效率太低。世界银行曾经对全球351个集装箱港口的周转效率做了个排名,结果美国的俩大港一个排328,一个排333,而且自动化的水平也很低。
到了疫情期间,很多领到救济金的工人拒绝工作,港口周转率更是低到没边。整个2020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是4350万,全球第一,同年洛杉矶港的吞吐量是多少呢?答案是920万。
为了缓解供应链的紧张局势,白宫曾经要求港口实施7*24小时的无间断运转,并要求私企和个体户配合。不过由于卡车司机们和工会对此态度暧昧,这事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最夸张的时候,不少超市都面临着圣诞节无货可卖的窘境。
到了这一步,问题就变得相当严重了。
能源+物流双管齐下,粮食和食品又跟着来了个釜底抽薪,整个经济体系一起滚雪球,最终把CPI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夸张高度。

打从去年4月份开始,美国的CPI就开始迎风招展。当时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都站出来做过言之凿凿的保证,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通胀是暂时的,该印钱还得印钱。
如今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家最终发现——原来拜登控制不了物价,美联储也控制不了通胀。

应对通胀的最好办法是啥呢?其实是加息。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人就这么操作过一次,那会美联储的主席叫沃尔克,是个亲身参与过石油-美元体系构建的大牛人。
大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后,原本顺风顺水的美国经济开始了剧烈的动荡。
一开始,他们的应对办法还是老一套,他们认为经济不好就要刺激,想刺激就得搞投资,加上当时还要打越战,所以就掰了命地放水。
结果这么搞来搞去,失业率没降下来、反倒把物价搞上去了。
更糟糕的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爆发了。为了打击以色列,阿拉伯阵营联合起来搞石油禁运,在推高油价的同时引发了剧烈的通货膨胀,这使得本就脆弱的美国经济开始衰退。
1973年,美国失业率还勉强能维持在5%以下,结果到1974年直接上涨了两个点,到1975年更是高达8%;1973年美国GDP增速5.64%,第二年断崖式下跌到-0.52%,第三年为-0.2%。
到了这个时候,再迟钝的人都回过味来了——原来光靠印钱和放水,救不了实体经济啊。
1979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为了对抗通胀,他严控信贷扩张和M1增速,甚至在媒体上放言“一点点通胀也是危险的”。一套组合拳打下去,原本肆虐的通胀萎了,经济也在触底后开始复苏。

事后来看,那一波经济复苏跟信息技术革命是分不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沃尔克对通胀的坚决打击,不仅市场的自我恢复机制无法实现,美元的强势地位更是无从谈起。

既然有了解决通胀的成功经验,那后面是不是就不会重蹈覆辙了呢?
很遗憾,这只是人们的美好奢望。
借助沃尔克一手建立起的石油-美元体系,美元过上了收割全球的舒坦日子。只要打开印钞机,源源不断的绿纸就会化身汹涌的潮水,换来物美价廉的商品,并买下全球几乎所有的价值洼地。
在这样的路径依赖下,美国放心地把沃尔克的遗产抛在脑后。一边把傻大黑粗的制造业向亚洲转移,一边建立起复杂、繁荣的金融体系,直到2008年危机爆发。
哪怕到了这一步,问题还没严重到无法解决的地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输出通胀、换回廉价商品的世界工厂——中国,反正就是又续了一波命。
为啥2018年会对华为、中兴下手啊?当然是为了阻断咱们的产业升级,确保廉价、稳定而又充沛的产能供应。只要供给不出问题,那货币就只会推高资产价格,并不会冲破物价的防线,并牢牢把中国按在全球产业分工的下游。
摩擦不断,这个大家都有感受,然后,新冠来了。
自2020年以来,中国率先复工、又卡着供应又卡着物流,一扫产业外迁的阴霾。在这个前提下,原本消化通胀的一方摇身一变成了输出通胀的那一方。
这也是2021年,美联储一直不太敢加息的原因之一。
等到了2022年,俄乌战争又爆发了,“战争+能源”的毒药组合进一步摧毁了世界金融的稳定器。到了这个地步,尾大不掉的金融泡沫就配合着紧张局势,形成了新的两难困境。
加息,金融崩溃;不加息,通胀上天,那到底该咋办呢?
美国还是选择了加息。毕竟金融还没到崩溃边缘,物价已经快把老百姓逼疯了。
重点来了——二战之后,在几个主要的美元加息周期里,新兴国家都是最大的受害者,经济发展迟缓,gdp数据不佳,希望这一次走势能好一点,毕竟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啊。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商务合作/猫哥真有才:maogezhenyoucai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