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被气死的北大校长,苦撑22年离婚,小三不给婆婆吃肉


儿媳不给吃肉,还说是为了她好。老太太指着傅斯年,边哭边骂,“贤惠的老婆你撵走了,非娶个心术不正的进门,就是为了饿死我吗?”

 都说婆媳是冤家,这跟儿媳贤不贤惠,压根儿没关系。 傅斯年很胖,他的母亲更胖。老夫人非常喜欢吃肥肉,可这对身体很不好。 儿媳俞大彩为了她的健康,从不买肥肉,就连瘦肉都很少买。 老夫人怎么可能相信呢,她非说儿媳虐待她,还找儿子评理。 傅斯年很聪明,他两边讨好,帮着化解矛盾。 他对母亲说,俞大彩这样做,是为她身体着想,希望她长寿,不能这么不知道感恩,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又对妻子说,少买些肥肉,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体健康重要,快乐也很重要。 就这样,家庭风波轻易化解。 傅斯年这样做,都是为了俞大彩。如果换作前妻丁夫人,他绝不会如此辛劳。 傅斯年在十六岁的时候,母亲给他说了门亲事。可接受新式教育的他,根本不想结婚。 但是父命难违,他被迫在腊月和丁夫人结婚。 22年的时间里,他和妻子团聚的时间不足三年,再加上没有共同语言,别说相爱,两人都不是特别熟悉。 其实,傅斯年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刚刚结婚的那两年。之后,他们都在商讨离婚的事情。 

妻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于是,整整22年,彼此就这样一直耗着。 最终,傅斯年成功了,他通过胡适,得到了一大笔钱,立刻交给丁夫人,从此一别两宽。 枷锁解除了,傅斯年要去追寻自己的婚姻了。 出人意料的,离婚同年他就和俞大彩结婚了。因为这件事,很多人都将俞大彩骂成了小三,连母亲也颇有微词。 可外人怎么说,傅斯年不在乎,俞大彩也不在乎。 他们的年纪相仿,俞大彩又接受过新式教育,彼此情投意合,俞大彩甚至甘愿为了丈夫,放弃事业,做全职主妇。 婚后,生活清贫,但他们始终相濡以沫。 一次,有朋友来探望傅斯年,俞大彩瞒着丈夫,偷偷借钱置办了酒菜待客。 傅斯年知道此事,惭愧极了:“真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等我病愈,要拼命写文章,多赚些稿费,绝不让你再觍颜向人借钱了!” 

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平日里为填补家用,常会赶稿到深夜。 一晚,傅斯年在灯下辛勤赶稿,妻子心疼不已,催他早点休息。 傅斯年却没有停笔,他对妻子说:“等稿费到手之后,你快去买几尺粗布来,再买一捆棉花,为我缝制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了,不能御寒。”  俞大彩心疼得眼泪直往下落,连忙给丈夫加了杯热水。 隔日上午,傅斯年匆匆赶着去议场。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他满脸怒气走下台,突然直接倒地,猝死当场。 傅斯年就这样离开了俞大彩。傅斯年去世后,董作宾来看望俞大彩,递给她丈夫的最后一笔稿费:“先生跟我讲了,自从你嫁了他,没过上舒心的日子,这篇文章的稿费,是要留给你贴补家用的。”直到这一刻,俞大彩才知道,丈夫夜夜挑灯,根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 俞大彩值得这样的深爱。 当初辞职在家,她并不是一时冲动。只有如此,丈夫才能研究学术,心无旁骛。 她清楚地知道,比学识,自己是比不上傅斯年的,与其花一生时间追赶,不如成为他的贤内助,释放他的工作效率。俞大彩也从未向傅斯年抱怨过生活辛苦,从未表现出过不满。 她对婚姻的付出,被丈夫理解、敬重。成就了美满的因缘。其实,只要彼此爱护、体谅,吃再多的苦,都是甜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