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转折点:湾湾港灿后继无人,未来尽在内地演员手中

  ■我觉得《剑雨》就是个笑话,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我是烂片”“我的票房会很烂”的气质。连一个普通的观众都看得明白的事,那些个“专业的影评人”,专业的电影人反倒看不明白了,你说是不是件可笑的事?如果不是拿钱或者卖面子,那只证明一个问题:就如我最初说的,所谓的专业人士,他们的水平是低于我们普通观众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他们是为自己服务,以自我为中心,不是为人民服务,他们的艺术是脱离群众的。
  
  专业人士说《山楂树》内地总票房只有五千万,我说那是个笑话。结果如何?结果是《山楂树》的总票房正向1.5亿迈进,而且未来的全球票房会相当可观。
  专业人士力捧《精武风云》,我说这片口碑差,会直接影响到它后面的长线和上座率。结果如何?结果是《精武》第二周就开始暴跌,现在大家都在猜《精武》和《山楂树》的最后票房哪个会高些。一个打着大明星招牌的商业片最后是跟老谋子+两新人扛鼎的艺术片比票房哟~
  专业人士又说《剑雨》好啊~一部好片怎么落了那么个票房呢?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啊~就他们那个屁股和脑容量能总结出什么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不外乎是:1,吴白鸽名声臭了,我们应该跟他撇清关系;2,还是得要用内地演员担任主角二,主角三。其实《剑雨》从一开始就错了,最大的错其实不在吴白鸽,没吴白鸽他们哪来的资金开拍,错在他的导演是一个湾湾。
  
  湾湾导演,根本不适合内地电影市场。
  ■我的标题是:2010年转折点,湾湾港灿后继无人,未来尽在内地演员手中。所以在后面的贴子里,我着重说的是演员,强调的是时间和人都在我们的手里,大家根本不用为目前的状况心忧。虽然也提到导演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对内地港台导演作过一个比较,现在就来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内地电影观众的喜好和审美其实是高度好莱坞化的。这并非西化,而是我们平民阶层的选择。还记得我前面提到过的吗?中国存在着两个阶层的审美,一个是士大夫的审美,另一个是平民的审美。对人体美的认识,平民的审美,是趋向认同古希腊审美的。那么继承了古希腊审美观的好莱坞电影,在中国这里不会有认同吗?男的健壮有力,女的健美性感,这种形象一站出来,就是能得到一种普通的认可。
  
  大家都知道好莱坞主流电影的特点,一有故事二有悬念三快节奏四人物有个性。OK~再来中国老百姓的爱好:四大名著。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除了《红楼梦》,其他三大名著全是来自说书,那是直接面对老百姓的艺术啊,哪个不是:一有故事二有悬念三快节奏四人物有个性。
  
  说到此,我也要来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我很HD的,既然开了头,这下回就不会下到明天去。
  
  所以,中国观众对故事要求高,我是很能理解的,我们有传统啊,在四大名著里泡大的呀,对故事要求怎么能不高?由于文化底蕴的关系,中国观众就是站在一个很高的点上去审视影视作品。原本有人担心《盗梦空间》的剧情对于观众来说生涩难懂,结果却是中国观众接受无难度。《盗梦空间》在北美的票房是2.88亿美元,在内地接近4亿人民币。
  
  再去想想我说的那句话:内地电影观众的喜好和审美其实是高度好莱坞化的。这并非西化,而是我们平民阶层的选择。
  
  有人说按这个中国老百姓的喜好,没故事的艺术电影岂不是没活路?我说你故事不够,还可以拼感情啊,中国老百姓讲故事之余还讲感情的啊,《山楂树》不就是拼感情拼成功的例子?《唐山大地震》也是啊,故事不够感情加分。
  
  但是感情这个问题,又回到我上面所说的:不同呼吸共命运,你怎么和13亿中国人共鸣?你怎么去赚这个感情分呢?
  ■本来是要比较三地导演的,为什么要先说观众问题,因为只有知道观众喜好,你才明白三地导演的问题,明白为什么湾湾导演在内地就是个杯具。
  
  讲导演,首先要说一下中国的导演制度。与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不同,中国是承自前苏联的“导演中心制”。
  
  什么是制片人?
  
  在《电影完全词典》(The Complete Film Dictionary)中,对“制片人”(Producer)一词的阐述就几乎占据了一整页的篇幅,可见其学术定义之复杂。
  
  1,制片人是电影的创作者,电影制作的统筹者,电影创作的权威管理者,是电影制作的总负责人,电影制作团队的灵魂与核心人物,是电影创作的评判者;
  2,制片人是电影投资的责任承担者,与投资人信托关系的“职业经理人”,是对电影投资唯一负责的人;
  3,制片人是艺术家,又是商人;
  4,制片人要有极强的艺术创造力,极高的电影感觉,要具备极高的艺术修养;
  5,制片人还要比商人精明,比商人更具商业头脑,因为他要在电影艺术创作、电影质量和商业投入回报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6,制片人是最懂电影的人,精通一切电影制作环节,控制电影制作的每一部门的工作(这一点在中国剧组尤其重要,否则容易被人蒙骗)。
  7,制片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天下事难不倒制片人。
  
  而导演呢?
  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
  
  在好莱坞,电影的最高负责人是制片人,在中国,是导演,所谓的制片人,我看叫投资人差不多。所以,中国观众看片首先看导演,大导演往往比大明星在媒体上更抢眼,那真的没错。这点其实老谋子挺受不了的。
  
  张艺谋:我就说中国的电影工业很特别,把前苏联的导演中心论完全地体现出来,就大家都来看导演,这不正常。
  
  其实他这话没说对,导演才是中心,演员不是好片的保证,导演才是,中国观众很精明啊,不看你看谁啊。而且最主要问题是中国缺乏像好莱坞那样的职业制片人,老百姓虽然分不清“制作人”和“导演”,但是分得清牌子啊。比如说“张纪中”,大多观众都以为他是“导演”,其实人家是“制片人”,但是观众认他的片子,觉得大胡子出的东西质量都还不错,牌子得到了认可。
  ■“如果观众非要看这几个明星,非要是这几个人主演的戏才愿意付钱购票入场,那也没法子。”
    
  那是香港电影人还不够了解内地的制度和观众,不敢正视自己的位置而拿出来的借口。对于好莱坞来说,制片人制度是内功,明星是招式。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好莱坞就是进口大片的保证,其他电影则是:我们看导演,才不管你哪个明星演的。明星不是作品的保证,导演才是。如果你导演没保证,那就等作品口碑。明星,对于内地电影来说,仅剩的作用就是媒体曝光度,问题就算曝了也不一定就能吸引观众进电影院。
  
  虽然老谋子很讨厌这个“导演中心制”,觉得不正常,但是他不明白,《山楂树》的成功实质上是再次巩固了观众“导演中心制”的看法。你看嘛,《山楂树》用的是两个新人,有老谋子这种导演在,演得像模像样的。
  
  再次证明:看什么明星啊,看导演才对呀。
  ■内地导演如果真的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内地观众认牌子很快的,比如说宁浩。所以对于内地导演来说,最大问题还是在于别再沉迷于个人的“艺术”里。有些人还是会抱怨啊,我有才华我也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我没有机会啊!!我说大佬啊,现在有网络啊!摄影器材都是现成的,真有本事,就找演员班的同学帮帮忙,拍个100集的三分钟短片放上网络,放足一年,还怕红不了?干嘛一上来就想着拍大片呢?
  
  演员也抱怨没好机会,处理方法同上。我前面也说,电影演员没片拍时可以干什么呢?可以去演话剧,可以当制片人,可以当导演,不跌身价磨炼演技。
  
  好莱坞最新的一个例子:本·阿弗莱克。
  
  小本和他的死党小马,当年写了个剧本《心灵捕手》,赢得金球奖及奥斯卡的最佳原著剧本,从此踏上星途。小马看起来一副精英样,小本看起来比较傻,后面更和珍姐谈了傻通天的恋爱,成了八卦小报的常客,自己的事业也踏入了困境。自从娶了加纳姐,小本突然时来运转,先是在威尼斯拿了个充水影帝,接着成功转型为导演+编剧。处女作《失踪宝贝》大获好评,到今年的《城中大盗》叫好又叫座,拿下了北美票房冠军,被认为奥斯卡提名有望,是未来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爷爷的接班人。
  
  要知道小本今年还不到40岁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