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转折点:湾湾港灿后继无人,未来尽在内地演员手中

  《阿凡达》时代的中国IMAX影院
  
  僧多粥少买票好比“春运”
  
  《阿凡达》火爆让IMAX的电影票成了稀缺资源,观影过程中怪事层出不穷,蔚为奇观:一位上海中年妇女为了给儿子买两张票,凌晨两点就跑去电影院门口排队;广东东莞的IMAX影院播出设备出故障,影院经理给愤怒的观众下跪;还有影迷不惜打“飞的”追踪IMAX,重庆观众奔赴昆明,上海观众跑到无锡,哈尔滨观众驱车长春,“120元一张的电影票、来回800元左右的打折机票再加上在昆明四星级酒店住了一晚,每人为看电影至少花费了1200元。”群众们购票热情太高,影院“奸商”持票待涨,遭到一片谴责,黄牛党照旧把票价炒到了800块。
  
  有人说,买《阿凡达》电影票让中国观众提前感受到了春运的气氛。别看多数观众还分不清楚什么是2D和3D,更整不明白IMAX这种高科技,但是中国观众实在是太热情,也太可爱了。
  
  -----------------------
  
  全世界400个IMAX影院,60%在北美,其余的在4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算下来每个只有四个IMAX影院,但是中国有几个呢?不少二十个,其中有十几个可作商业放映。
  
  换句话说,中国是北美之外IMAX影院最多,同时增长最迅猛的地区,所以,为什么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要上IMAX版?张纪中最近也表示,要用一亿美元搞个IMAX版的电影《美猴王》。“既然詹姆斯·卡梅隆可以用14年来拍《阿凡达》,为何我不能够咬牙坚持拍摄《美猴王》?”
  ■商业片比艺术片难拍太多,艺术片不只有名,还有利。你以为中国的艺术导很落魄,其实人家小日子过得滋润得很,不然为啥贾樟柯、王小帅这拔鸭蛋票房导演敢嘲笑老谋子堕落了呢?
  
  他们鸭蛋票房导演吃的主要是国际各种电影节的饭,世界各地这么多电影节,哪个电影节不需要几部作品来撑撑场?在电影节上放片,可以吸引外国买家,一旦获奖更不用说,和赞助商合作可以拉到投资,像贾樟柯这样的,国内票房才几百万,在全世界卖卖版权也有几百万美元,够他们这些“艺术家”吃的了。
  
  《二十四城记》票房过百万就算不错的了,近日《海上传奇》又创了国内票房新低纪录,一场电影只有三个观众,上海票房10万,宁波票房五千,电影院净赔电费,可贾导一点不在乎。
  
  贾导直言,大众的影片只能吸引大众的品牌,只有独特的影片才能吸引到高端品牌的认同。“我找赞助,往往打几个电话就搞定了,很轻松。”就拿《海上传奇》为例,去戛纳展映时就有一家国际名表赞助了不少钱,但对方的要求仅是剧组成员戴着这个品牌的手表出席活动,并未有其他植入广告的要求。该片在法国全球首映后,法国MK2公司就购买了该片的海外版权,仅此一项拍摄成本就已收回了2/3。再者,《海上传奇》将在上海世博园驻场免费放映三个月,世博园巨大的观众流量也让众多品牌看中了其市场影响力,该片放映前的5分钟贴片广告,贾樟柯准备通过拍卖的形式让价高者得,这又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贾樟柯的客户们,一般不会要求在片中植入,而是会从其他方面获取回报,如组织高端客户观影专场等。
  
  “我几乎不用植入广告,不能让它们阻碍自己的独立表达……媒体想象我们这帮拍艺术片的人很尴尬,其实我们很舒服。没有我、王小帅、张杨这些人,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还有面子吗?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该是从抢银子转到要面子的时代了。”
  
  看人家这小日子过得美,相比老谋子辛苦赚票房还被人骂得,难怪人家瞧不起老谋子。

纪录片拿到电影院放,他以为他那个是911

  ■当然,第六代的沾沾自喜已经是个过去时,他们现在甚至不认自己是什么第六代,只有媒体和观众为了方便继续这样叫。
  
  为什么他们的沾沾自喜已经是个过去时呢?因为老谋子商业电影继续拍,钱没少赚,到欧洲照样走电影节红地毯。国内骂得狠,可人家在国际上一点没掉价。《三枪》拍完柏林就力邀老谋子去,想想《三枪》是部什么片子,翻拍《血迷宫》的黑色喜闹片,老谋子奥运之后重新上马的练手作。他根本没想靠这片去评奖,张大嘴和江志强两个就拼命在旁边忽悠,一个说《三枪》到柏林走红地毯那就是响应上面“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号召,给演员一个国际露脸的机会,跟老朋友见个面,也是宣告老谋子回来啦,另一个说你去柏林走一回有利欧洲卖版权,也方便下一回《金陵》的国际融资。
  
  于是《三枪》到柏林走了一回红地毯,闫妮争了一次柏林影后,没有拿奖但《三枪》海外版权卖得不错,连中东都卖了,至于闫妮,回头代言丰田去了。
  
  看了老谋子这情形,开始有人问贾樟柯他们~老谋子还是风光啊,你们艺术够了,拿奖也不少了,什么时候也商业一把呀?像《三峡好人》那样在海外也卖得不错,但比《三枪》还是差太远了~
  
  最刺激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宁浩、陆川、金依萌这一批会赚票房的年轻导演的崛起,相比他们的叫好又叫座,第六代登时变装B第六代。他们成为媒体的新宠儿,即意味着贾樟柯、张扬、王小帅等人的失落,被国内观众抛弃还面临被媒体抛弃的焦虑感浮现。
  
  失落和焦虑促成了他们这批人加入中国电影拼票房的大潮,何况宁浩、陆川等人的成功似乎向他们表明,个人艺术和商业市场是可以共存,在越来越大越来越热闹的中国电影市场里有比艺术片更大的商业收益和更多的媒体关注。
  
  这都是他们想获得的。
  
  ■相映成趣的两场炮轰
  
  王小帅是谁?是个导演,拍的片子屡屡获奖,也屡屡获禁的,不禁的国外获奖国内票房惨淡。
  
  ●王小帅的炮轰:2009年上影节炮轰商业片导演
  
  第十二届上影节主题论坛的第一场“中国制造———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怎样的电影”中,王小帅与魏德圣、宁浩、陆川共同出席,作为唯一非“亿元俱乐部”成员,王小帅大胆放言,“他们仨票房都过亿了,但是作为导演,他们仨都失败了。”王小帅甚至表示,虽然其他3人比他有钱,但“我扛着,人有一口气,就要有尊严。”
  
  “他们仨一定特别羡慕我,我可以决定自己作品。我刚才和宁浩说,你现在压力最大,下一部作品票房不过亿就是失败。”王小帅的一席话让陆川和宁浩颇为难堪,但他并不罢休:“有人说艺术片都不需要扶持了,那我就在艺术片死掉之前做点善事,说点真心话。”
  
  ●王小帅的被炮轰:2010年《日照重庆》制片人炮轰王小帅商业转型失败
  
  作为王小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一部影片,《日照重庆》被赋予“王小帅商业转型”的尝试之作。在戛纳电影节各大奖项即将揭晓之时,该片投资方董事局 、王小帅的校友韩小汐却在戛纳炮轰王小帅,认为自己投资目的没有达到,相当直接地质疑王小帅“商业转型”的失败。对此,王小帅则表示,自己还不想“转型”,宁可做个“垦荒农民”。
  
  《日照重庆》是本届戛纳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唯一一部华语片,片方带来大队人马积极运作,除了王小帅、范冰冰 等外,演员子义、李菲儿、李玲玉、秦昊等都坚持待到闭幕式,工作人员也都改签机票到最后一天。出国手续复杂的王学圻则正飞赴戛纳,以致被认为是影帝大热门。不过,就在各大奖项即将揭晓之前,投资方却有话要说,主动约见国内四家媒体,大有“兴师问罪”之势。
  
  韩小汐首先认定,投资方的目的并未达到,理由之一是以李玲玉为主的旗下艺人戏份删减过多。其次,韩小汐诧异于王小帅能把这样一个题材都拍成文艺片,“第一版样本剪出来后,有点傻眼了,我看了十分钟就出来了,居然能给剪成一部纪录片,就看见演员不停走路了,哪有什么商业元素?”
  
  因此,韩小汐对票房表示担忧,虽说进军国际电影节的愿望实现了,但国内6月档上映的发行安排令人忧虑,“除掉海外卖片的收入,国内票房至少也得5000万元,才能回收成本。”
  
  ■影视要现实还是要浪漫
  
  12年前,贾樟柯凭着《小武》横空出世。这部片子和他此后拍摄的《站台》、《任逍遥》构成他的故乡三部曲,西方影评人说 “贾樟柯发现了中国乡镇”。这些年,在中国电影圈,他被认为是坚持用电影去关注社会最普通人群,一直坚持面向当下和现实的领军人物。
  
  一直以来,他对电影创作中通俗加传奇的套路深恶痛绝。他喜欢拿《白毛女》做例子,“一个女的在山洞里一躲就是几年,头发白了,最后共产党把她救出来……全是传奇色彩,中间一点日常生活、世俗生活都没有,跟个人的生命感受没有关系”。
  
  -----------------------
  
  《白毛女》歌剧1945年初作于延安,1950年电影,1964年芭蕾舞。
  
  《白毛女》诞生已超过60年,至今还有很多人记得。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现在没几个人知道,再过个十年八年,更没几个记得。贾樟柯所谓现实的价值最后在历史上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也不会有几个人记得。
  
  个人,在历史面前总是渺小。

  ■《在清朝》会是中国最牛商业片?
  
  “对大汉盛唐,我不感兴趣。”
  
  “从《小武》开始到《二十四城记》,我一直在拍当代中国现实。我们谈变革,但实际上,三千年不遇的大变局是在晚清,我越拍现实,越对那个最初的大变局感兴趣,特别关注在那个变化里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用句北方比较糙的话说,就是我要把《在清朝》做成中国最牛逼的商业片,而且我有这个信心。”
  
  “要做成中国最牛逼的商业片!中国不缺商业片,但缺贾樟柯式的商业片。”
  
  “这是部男人戏,讲述1905年左右的事情,故事摘自山西汾阳县志,废除科举制度前后,有人变成侠,有人变成匪,有人变成盗,有人做了官,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故事……”
  
  “如果口口声声说拍艺术片,其实拍得乱七八糟,那就是巨大的失败;而要是拍商业片,却没有好的票房,也是巨大的失败。前者有艺术尺寸可以衡量,后者有商业价值可以估算。现在很大的问题是,很多商业片连情感的合理性都没有,就算取得了巨大的票房,也不能否认它是烂片!”对于眼下泛滥市场的低素质搞笑片依旧不乏观众这一畸形现象,贾樟柯也笑言不可理喻,“也许是这部分观众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游戏心理,知道烂还要看,所以还是有个引导的问题……”
  
  这个最牛商业片连演员都没有定下来,十月开拍,制作班底基本香港人,杜琪峰监制。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