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转折点:湾湾港灿后继无人,未来尽在内地演员手中

  ■观看红地毯,大家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女星穿着的大礼服,基本上都是没有袖子的,极少数有袖子的也是中短的紧袖,大袖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为什么?
  
  因为要体现服装的现代感。
  
  越是现代,服装越是变得简洁。大礼服在华丽的同时也要体现现代感,所以去掉袖子等繁琐的东西。还有相配的发型,抓造型而弃饰物。

去掉领子和袖子,集中裙子本身,以现体最简洁的华丽,否则岂不是回到了十八世纪?

  ■穿着这种服装走红地毯,就好比一个古人走到了现代人中间,格格不入。首先要去掉那个发型,其次要去掉大袖。

  看看她们的发型,头发上不会有过多的装饰。

  ■中国古代的服装如果要现代化,很难出西式服装的框架,就好比平面是被包含在立体中。
  
  要在现代服装中体现中国味道,不如从面料和图案上下手,这方面冰冰同学还是很有眼光的。

书卷味

  ■中国古代的服装如果要现代化,很难走出西式服装的框架,就好比平面是被包含在立体中。
  
  好了,服装扯够了,接下来再说点别的。
  
  ■虽然我也觉得《唐山大地震》这名字名不副其实,但也觉得“今何在”的义愤填膺很莫名。你可以骂电影骗人,也可以说它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切入点。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唐山大地震》究竟是个咋样的片子一试映全天下都知道了,“今何在”难道是个网络绝缘体?
  
  不好这个题材压根不用看,又没人拿枪逼着你去电影院,像地震啊大屠杀啊家庭伦理片啊,完全不是我杯茶我就不看。
  
  “那么大伤亡是天灾还是人祸?”
  “谁在战斗,谁逃走了,谁付出了一切,谁趁火抢劫,人性在灾难中如何现出两面?”
  
  看到这两句鸡皮都起来了,你以为中国是海地吗?就那极少数反面例子就能代表得了绝大多数中国人,而且非要表现出来深刻反思。屁啊。

这是海地不是中国,想在大灾难前表现你想发达的人性,不如去海地

  人家的地震后是那样,我们的地震后是这样的,不行啊?

  ■《唐山大地震》制作方的宣传当然也是有问题的。
  
  你可以直接骂制作方虚假宣传,名不副其实,但前提是你没有看过剧透。夹带私货就免了,当读者都是傻的吗?美国台风救灾的黑暗人性也多得,怎么不见他们拍个电影表现一下?
  
  制作方的问题,应该说是华谊宣传的一贯问题。唐山的回收资金压力大,也不用把誓拿5个亿票房挂嘴上,容易成为攻击的靶子。在公映前闹了一个涨票价,影响很不好。还有唐山首日票房一日三变,招人非议。
  
  有人说,这片说的是地震,干嘛要插毛去世的场面。这人就不懂了,小刚很懂得抓群众的心理。1976年,对于中国人最深刻的两件事就是:唐山地震,毛去世。据目前唐山的票房来看,捧场的中老年人观众很多,这两个事放一起对他们很有共鸣啊。
  
  话说,我很怀疑这个片子会不会成为中老年观众的怀旧场。我身边爱看电影的年轻朋友,跑去唐山的好像只有一个。不要忽视中国的中老年观众,数量不比年轻人少,经济实力还比年轻人强,就看舍不舍得花这个钱。
  
  老谋子的《山楂树》,可能会吸引到三拔人捧场。一,小说粉丝,二,拥护爱情片的女观众,三中老年观众,上山下乡有共鸣啊。
  
  说不定又把观众感动得个稀沥哗啦的。莫非今年的两大票房强片都是哭片?主打“怀旧”……
  ■《唐山大地震》里张静初演的那个角色是个中二病,所以张静初演不好这个角色很自然。中二病的思维模式难以让常人理解。张静初是个有欲望的女人,不是中二病,演不出中二病。
  
  因为地震里妈妈选择了救弟弟而不是自己,自己被妈妈抛弃了,被这个世界抛弃了,对生活没有热情了,对世界充满了绝望。FT~这种思维模式完全不对张静初的路。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张静初身上,她会怎么想?
  
  “妈妈不要我,我也要活得好好的,要比弟弟活得更好!要争口气给妈妈看!让她后悔选择了弟弟!”
  
  这种中二病角色换到哪个中国年轻女演员身上也演不好。想想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演员想出头是多么难的事,凡是能站到那个位置上,哪里会有中二病。
  ■《唐山大地震》女主是个中二病,同样的《山楂树》的女主角毛病也不小,自卑自怜不讨喜。大家有兴趣去翻一下小说原作。
  
  这个女主角的性子完全不合老谋子的女性审美观。老谋子电影里的女主角都是一根筋,有着讨人喜欢的热情和执著,从“我奶奶”一直到“老板娘”,所以肯定会加以改造。
  
  《山楂树》票房成功的关键不在女主角而将在男主角身上。
  
  观众不会一次又一次入场看《唐山大地震》,却很可能疯狂地一次又一次入场看《山楂树》,就看老谋子挑选的这个男人在电影里迷不迷人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