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7℃-42℃之间,人的体温几乎是最低的37℃



哺乳动物的体温大都恒定在37℃-42℃之间,而人的体温几乎是最低的37℃,为什么不能设置为直接能杀死病毒的40℃呢?体温是由什么决定的?首先我们要知道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鱼类,而陆地上最早出现的是爬行类和两栖类,它们都是变温动物,直到1.45亿~6600万年前(有的说法是3亿~2.5亿年前),才进化出了恒温动物。之所以出现恒温动物,其实是为了适应在冬天生存和活动。我们知道,变温动物总是会让自己的体温保持在略高于环境温度的程度,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这是因为环境温度其实是生物体的起始温度,为了不让身体被冻僵,所以生物必须进行新陈代谢,使得体温总是高于环境温度。但是新陈代谢多就意味着你要吃更多的食物,这会让很多动物在无法觅食的冬季被饿死,所以它们就会将体温降到很低,这样冬眠的时候就不会被饿死了。人类的体温同样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夏天的时候,最高气温普遍在38℃左右。这个环境温度已经非常高了,虽然人类不需要再新陈代谢产生热量,但是能量却都通过劳动和散热转换出去了。如果人体的温度更高,对散热的需求也会更高,需要更多的食物,为了获取食物就需要更多的劳动,然后再次提高温度,陷入一个死循环。
对比大多数哺乳动物,我们会发现,人类的体温似乎是里面最低的一个,大多数哺乳动物体温都在38℃以上。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越是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体温往往更低;越是体型小的动物,体温则更高。科学家认为这可能跟不同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有关。以人类为例,仅仅1秒钟,人体内的一个细胞内就会进行1000万次耗能的生化反应,整个人体高达6万亿亿次/s。而这些生化反应只有少部分转化为了我们日常活动的机械功,大部分转化为了热量。由于体积太大,肉越多基础代谢效率就越高,所以大型动物即便不运动,这些肌肉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在夏天不至于被热死,我们就必须比其他小型动物更重视散热的问题,所以体温也就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更低一些了。而像鸟类则不需要过多考虑散热问题,因为它们在野外生存,每当刮风下雨的时候经常淋雨。它们的体积又小,没办法积累太多的热量,所以对抗寒冷的能力更低,很容易因为失温而死亡,所以只能进化出更高的体温才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还有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导致大型动物体温不高的原因,那就是在人类飞跃式进化的300万年时,正好经历了第四纪冰期,在寒冷和缺衣少食的大环境下,为了降低代谢成本,所以进化出了更低的恒定体温。
而另一方面来说,人类对抗病毒的历史相对非常短,在近2000年来,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病毒才频繁地入侵人类。所以,为什么人类体温没有进化为能够杀死病毒,可能就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突然出现的因素而已。未来,人类在进化时是否有可能考虑到病毒因素,从而提高自己的温度呢?我认为是有一定可能的。这里有一个证据,地球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的体温只有32℃,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它们长期在水下捕食,体温保持在了和水温相近的温。同时另一个原因在于,在它们出现以前还没有真菌感染问题,所以它们在体温进化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后来毛霉菌出现以后,鸭嘴兽就很容易因此被感染死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避免真菌感染的最佳机体温度是36.7℃,也就是说高于这个体温时,真菌将迅速衰亡,所以后来的哺乳动物体温往往都不会低于这个温度,可能就是考虑到了真菌感染问题。以此类推,未来的人类或许真有可能进化为40℃的体温来对抗病毒也说不定。#2022生机大会##人类体温为什么不能设定为40℃##体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