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悬崖上生活着神秘猴子,全球仅有1400只,曾被当地人剥皮泡酒


点击下方👇“创速极风”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
有网友在广西崇左旅游的时候,拍到了一种生活在悬崖上的神秘动物。身形和人类小孩差不多大,全身长满了黑毛,只有脑袋和尾巴尖是白色的。
这种动物的手脚很长,身后的尾巴更长,怀里抱着金黄色的幼崽,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健步如飞,眨眼就消失在了石壁中间。

带着两个幼崽飞檐走壁的猴子妈妈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种猴子,不过,这种猴子的真实身份可了不得,“身价”更是高达15万,它们究竟是什么猴子?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曾被剥皮泡酒的“白猿”
这种猴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和大熊猫同款的黑白配色,全身黑毛,尾巴、四肢和肩部以上长着白毛,头顶的白毛还像戴了一顶尖帽子似的冲天而起,发型看起来非常酷。
而它们被人发现与命名,也是因为这一身奇特的黑白色皮毛。

梳着“摇滚发型”的猴子
1952年,北京动物园的动物学家谭邦杰先生带队去到广西科考,在一家药店里发现一张从没见过的黑白色动物皮,他们认为这可能来自于一个新物种,于是开始寻找这种动物。
据当地人说这是“白猿”的皮。在当时,广西地区曾大量捕猎被山民叫做“乌猿”的黑叶猴,因为它们的骨头、肌肉,甚至是血和胎盘都有药用价值。而这种“白猿”的身形外貌与黑叶猴很像,并且生活范围有重叠,于是也被当成了猎物。

黑叶猴妈妈和它的宝宝
在猎到“白猿”之后,就算发现抓错了,人们也不会浪费猎物,同样会把它剥皮拆骨,骨头用来泡酒,皮毛就拿去售卖,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被谭邦杰与他的科考队发现。
到1953年的9月份,有人捉到一只活的“白猿”并送到了北京动物园,谭邦杰花了5年时间里,多次前往广西收集这种动物的生物资料,终于做出了一份完整的“白猿”科研报告,提交给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游客在广西自然保护区里拍摄到的猴群
稍微介绍一下,这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全球性非盈利环保组织,我们常常提到的《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就是这个机构编写的,而我国则是在1996年,由外交部代表政府加入了这个组织。
谭邦杰先生将“白猿”的科研报告提交之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肯定了他关于这个新物种的发现。
按照国际上给生物命名的“优先律”惯例,谭邦杰是第一个发现并公布新物种的人,就能拥有给这个新物种命名的优先权。就算后来有人给这种动物起了别的名字,国际上也只会承认谭邦杰对它的命名。

这是只两岁左右的小猴子
这种猴子的主食是树叶,被划分在了叶猴属当中,因为显眼的白色鸡冠头发型,所以被谭邦杰命名为“白头叶猴”。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我国曾经在各种方面都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包括发现新物种这件事也是如此,所以,现在世界上绝大部分生物的正式名称,都是由国外科学家来决定的。
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所发现的500多种灵长类里,只有白头叶猴是唯一一种、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猴子。仅仅这一点,白头叶猴就很值得被记住,不过,它们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并不止于此。
攀岩高手

抓拍到白头叶猴在山林飞跃的画面
白头叶猴是一种深藏在中国大山之中的动物,藏得有多深呢?在全世界范围里,它们只生活在广西崇左市境内、左江和明江之间一个非常狭小的三角形区域,整个物种的生存范围还不足200平方公里。
这一片区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随处都可以看见裸露的岩石,也有很多悬崖绝壁。这种地貌的形成需要数千万年,而白头叶猴在这一片地方,也已经生活了200多万年,早就适应了在这样崎岖陡峭的山上生活。

在一个小岩洞里聚会的白头叶猴家族
每到清晨,白头叶猴们会拖家带口爬到茂密的亚热带树林里,采食树叶、花朵、水果之类的食物。它们个头不大,就算是成年叶猴,体长也只有半米左右。不过它们尾巴很长,平均能达到80厘米,几乎是体长的1.5倍。
因为体型小,所以白头叶猴体重很轻,再加上一条既能保持平衡又能辅助爬树的尾巴,它们就可以轻松爬上树梢,在树丛中随意奔跑跳跃,采食各种不同种类的食物。

一群白头叶猴坐在树顶聚餐
到了黄昏的时候,白头叶猴们会随着太阳落山的脚步,成群结队离开树丛,化身“攀岩高手”,在无比陡峭的悬崖绝壁上健步如飞,接连回到家族集体休息的地方。
白头叶猴不像其它很多猴子那样会在树上筑巢休息,它们因地制宜,会寻找喀斯特地貌中独有的山体缝隙、小型溶洞之类的地方睡觉。
这些地方往往上下都是绝壁,除了白头叶猴,几乎没有什么动物能轻易攀登上来,而猛禽也很难飞进岩洞来捕猎,所以,这些聪明的小猴子才会一直坚持生活在陡峭的悬崖上。

赶着回家的白头叶猴们
生活在悬崖绝壁上只有一个不太方便的地方,就是它们不能像其它动物一样随意离开巢穴去上厕所,这就造就了一个只有在白头叶猴生活的地方才会出现的“大场面”。
每天早晨睡醒,家庭成员常常会一起把屁股转到岩洞外,集体上厕所,长年累月下来,在它们生活的岩洞外面,就会形成一层颜色和气味都很独特的标记,就像它们的门牌号一样。

这家白头叶猴的“门牌号”颜色很深
灵长类大多都是集体生活的动物,它们的社会化程度在野生动物中是很高的,往往会遵守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白头叶猴也是如此。
在一个白头叶猴家庭里,会由一只最强壮的雄性担任首领,负责随时警戒,保护所有家庭成员的安全。围绕着首领生活的,是族群里的成年雌性和它们的后代。
虽然看起来是一雄多雌的制度,但其实白头叶猴的家族群属于母系社会,因为只有雌性可以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家族里,就算是幼崽们,长大之后也只有雌性才能留下来。因此,白头叶猴族群的真正基础,其实是雌性。

白头叶猴妈妈们会一起养小孩
而雄性白头叶猴的命运往往只有两种:挑战一位家族首领,赢了的话就能拥有一个家庭,也能获得繁殖后代的权力。如果输了的话,那就只能离开族群去流浪,直到下一次挑战成功为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命运是很残酷的,有些一辈子都没能挑战成功的公猴,如果没能偷偷摸摸让一个别人家的雌性怀孕,那就无法传承自己的基因,孤独终老。
也因为这种残酷,所以,一个挑战成功的新首领,往往会选择杀死上一代首领留下的后代,强行让母猴们脱离哺乳期再次发情,好让它们生下自己的孩子。

一位新上任的首领抢走母猴的幼崽
世界上最稀有的猴子
这些只生活在广西崇左市境内的白头叶猴,每天就在悬崖和树林之间往返,看起来非常与世无争。既没有竞争力很强的同类动物,也没有威胁很大的天敌,然而它们却是全世界公认的,最珍稀的猴子。
直白的讲,白头叶猴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全球500多种灵长类里数量最少的,常年位列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间。

孤独的背影(来源于游客拍摄)
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两个自然保护区里的白头叶猴数量只有80多只,经过测算,当时广西境内所有白头叶猴的数量也就只有200只左右。
这个数字不管放到哪一种野生动物身上,都是非常危险的。只要一场传染病,或是一次天灾造成食物短缺,轻易就能灭绝一种动物。
所幸我国的动物保护工作者们及时开展了拯救行动,想方设法监控它们的生存状态,在食物较少的地方补种它们爱吃的植物。到了2013年,才终于让白头叶猴的数量恢复到800只左右。

一只抓着嫩叶的幼年小猴子
因为喀斯特地貌很难储水,山上基本不会有河流湖泊,而白头叶猴们为了躲避捕猎,轻易不会离开高山,所以它们进化出了只靠吃植物就能解决饮水需求的本领。
它们喜欢吃的嫩叶、花和果实,含水量都超过了70%,再加上清晨树叶上的露水,基本上就已经满足了白头叶猴日常的喝水量。

白头叶猴在吃树叶和木棉花,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
不过,在2009年,广西经历了一次大旱,这对于当时数量只有几百只的白头叶猴来说,如果没有人为干预,就是一场非常可能造成种族灭绝的大灾。
为了拯救这些小猴子,科研人员和动物保护人士专门在山上给白头叶猴设置了好些个供水点,定期上山加水,才让白头叶猴安全渡过了这一次天灾。
至于白头叶猴是怎么变得如此濒危的,原因依然是老生常谈了:前面提过的人为狩猎,以及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侵占了它们的自然栖息地,都是导致它们数量锐减的直接原因。而白头叶猴因为生存范围就极小,本来数量就少,只要人类行动稍微大一点,它们的数量立刻就会大幅下滑。

“脆弱”的白头叶猴幼崽,差点在树枝上被弹飞
万幸的是,白头叶猴坚持到了被人类拯救的时候。我国在白头叶猴数量最多的广西崇左市建立了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在保护区里已经打造了700多亩给它们采食的树林,以及上百处人造饮水点。
经过多年努力,截止到今年年初,广西境内已经有了157个不同的白头叶猴家族,数量也恢复到了1400多只。
但是,这个数量还远不足以让白头叶猴摆脱濒临灭绝的困境,在《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白头叶猴一直处于最危险的“极危”级别,也是《华盛顿公约》中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禁止贸易的一级保护动物,而在国内,它们早早就被列入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行列。
这一串“头衔”足以看出白头叶猴这个物种有多么危险,即使死亡一只,都会对整个种群造成影响。

然而,偏偏就在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范围内,2021年4月份,却有两人驾车接连撞死了两只白头叶猴。
4月19日下午,一人驾驶面包车在保护区范围内的国道上超速行驶,把一只白头叶猴当场撞死。过了三天,4月21日上午,另一个人无证驾驶别人的普通客车在保护区内另一条省道上超速行驶,又撞死了一只正在过马路的白头叶猴。
最后这两人都被判决赔偿生态损害赔偿金15万人民币,如果无力赔偿,就要采取替代性方式修复生态环境。
不知道看完这篇文章的你,觉得这个判决怎么样呢?

点击下方👇“创速极风”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