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原来背后另有深意






文 | 向小园·  图 | 网络

孔子,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致力于“仁”、“礼”的推行,他的言行举止更为后世带来深远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先贤,也有被气得出言苛责之时。
比如面对老朋友原壤在与人见面时吊儿郎当不顾礼仪的行为,训斥其:“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除此之外,作为拥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教育家孔子,在遇到个性截然不同的学生时,同样也会被气到出言训斥。

《论语·公冶长》有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事情是这样的,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能言善辩,平时很受孔子喜爱,但时间久了,就暴露出生性懒惰的毛病。
有一次孔子上课期间,发现宰予没有来,派弟子找过之后才知道他躲在房间里睡大觉,这可是犯了学生的大忌啊,一时间气的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不仅说他像腐烂的木头,还说他像厕所不能粉刷的墙壁,如此斥责算是十分严厉了。
不过孔子也并非无缘无故的斥责学生,何晏《论语注疏》有云:“宰予尝谓夫子言以勤学,今乃昼寝,是言与行违。”
宰予曾亲口对孔子保证过自己一定勤勉好学、绝不懈怠,谁想到宰予自己却没有做到言行一致,也难怪孔子在责骂之后,又恨铁不成钢的说:“起初我听了别人的话就会相信他的行为,但从现在开始,我也要观察他是否言行一致,这都是受宰予影响啊。”
多年后,孔子对此还念念不忘,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可见孔子的叹惋与无奈。
或许正是因为作为老师的孔子在对待学生的言行上引起了后世诸多共鸣,才使得这句“朽木不可雕也”流传千古,成了现今许多人教育孩子的口头禅。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这般严厉苛责的背后,所流露的全是为人父母与师者的苦口婆心与谆谆善诱。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宰予并非一无是处的“坏学生”,被称为“孔门十哲之一”的他还是很受孔子青睐的。
《论语·先进》曾言:“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能被孔子列为言行方面的得意门生,还常常跟着孔子周游列国,甚至被单独派遣出使齐、楚两国,足见宰予并非庸人。事实确也如此,作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先贤弟子,宰予拥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他性格直爽,从不含糊其辞。
有一次鲁哀公问宰予,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予回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结果孔子听到弟子当着推崇周礼的老师以及作为周公后代的鲁哀公的面,一本正经的说周朝用栗子树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战栗后,赶紧圆场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另外,他还好学深思、善于提问。
有一次宰予问孔子:“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于有仁德的人,如果被告知有位仁人掉入井中,他会跟着跳下去吗?
面对弟子这一角度刁钻的问题,孔子回道:“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救人,不必深陷其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会被迷惑。

除此之外,作为推崇礼制的儒家子弟,宰予还有颇为难得的质疑精神。
宰予曾对服丧制度提出疑问,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并在孔子问其守丧一年就大吃大喝是否心安时,回曰:“安!”使得孔子无可奈何的说道:“女安则为之!”你心安你就这么做吧!
结果等到宰予离开后又补充道:“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在孔子看来,宰予的观点是不仁的,小孩生下来,到了三岁才离开父母的怀抱,因而服丧三年亦有理有据,难不成宰予对自己的父母没有爱吗?

以上种种皆可说明宰予不仅能言善辩、直言不讳,更善于思考,有着钻研质疑的求学精神,尽管言行举止常常令老师倍感头疼,但也正因如此才学有所成,为后世敬仰。
而作为老师的孔子更是知行合一,一直贯彻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肯定并悉心培育着宰予的才华与能力,也难怪宰予尊称自己的老师“贤于尧、舜远矣。”
如此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对于现今教育亦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 END -—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