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向小园· 图 | 网络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共产党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走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一路上途经14个省,翻越18座山,跨过24条河,走过草地、翻过雪山,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1935年,红军战士翻越岷山,胜利曙光近在眼前,毛主席面对即将结束的长征,将满腔豪情赋于诗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近现代·毛泽东
在诗中,毛主席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战斗历程,不论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还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诸多过程,无一不展现着红军战士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长征路上,发生了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战役与故事,其中飞夺泸定桥同样险象环生。
1935年5月25日,当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却面临着新的困难,如果让数万红军用仅有的几只小船渡河,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穷追不舍,四周环境又全是悬崖绝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横跨两岸的泸定桥成为红军必须夺取的通道。
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接令后,红四团在泥泞蜿蜒的山路上日夜兼程,开始了长达240华里的行军路,在此期间,不仅要加急赶路,还要侦察敌情歼灭敌军,在暴风骤雨的吹袭中,嚼着生米,忍着疲惫,一路行进,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于29日晨时,抵达泸定桥西岸。
此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抽去大部分桥板,对面是敌军组成的密集火力,面前是空荡铁索,脚下是湍急河流。
然而如此危急的情势并未吓退奋勇前进的红军战士们,当日下午两点,由22名勇士组成的夺桥突击队拿着枪、背着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顺着铁索向东岸猛扑,紧随其后的是手抱木板的三联,他们抓着铁链,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当战士们爬至桥中时,敌人却在东桥头燃起烈火,妄图以此阻拦红军夺桥。面对突如其来的火势,二连连长廖大珠一边鼓舞士气,一边首当其冲跃入火海,紧跟其后的战士们亦冲过桥头,与敌人展开搏斗。
整场战斗仅用两小时,便奇迹般的夺下泸定桥。此次飞夺泸定桥不仅粉碎了蒋介石欲借天险击溃红军的美梦,更成为共产党长征期间的重要里程碑。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每每提及泸定桥,仿佛重回峥嵘年代,总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
然而,拥有着泸定桥的泸定县却于9月5日12时52分,发生了6.8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天灾使得全国人民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了四川。
地震发生后,多方救援力量急速赶往现场展开救援。面对道路与通信中断的局面,救援队员争分夺秒,用简易材料搭建救援通道,以坚毅身躯构筑救援力量。
当特警队员行至磨西镇与青岗坪交会处时,在水流湍急的情形下,以绳索搭建桥梁,徒手爬绳来往于水流两岸,转移被困群众数百人。
当消防员来到因连续下雨而使桥梁塌陷的贡嘎布乡时,救援人员无法进出,只好通过用树木搭简易桥的方式展开营救。
当震中磨西古镇信号中断后,特警陆云涛与战友即刻前往现场,此时大型救援机暂时无法进入,但其中一位被埋在倒塌房屋下的男子伤势严重必须立即救援,最终陆云涛一行人徒手刨土,将被困人员从废墟中救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地震发生后,各部门亦紧急组建志愿队、筹备物资、搭建服务台、建设避险地,医疗队员、电力抢修人员等相继赶赴现场,完善救援措施,为受灾民众提供着贴心妥善的救治与保护。
面对突如起来的天灾,我们的救援人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他们如红军“飞夺泸定桥般的救援”,令人敬佩引人泪目。
现如今,救援工作仍在持续开展,让我们为灾区人民祈福,一同度过此次地震,愿家家户户顺遂平安!
—- END -—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