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向小园· 图 | 网络
提及归隐,想来不少人总会为其添上几笔向往,山高水清,草木繁盛,一人独居,远离尘嚣,与自然万物朝夕相伴,在四季更迭中饮酒烹茶,悠然自得惬意非常。
自魏晋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以一篇《桃花源记》构筑了世人心中最为美好的诗意世界。
一路行来,可见溪流蜿蜒、澄澈清凉,又有桃花锦簇、落英缤纷,待越过山洞,便是村落人家,土地平坦、房屋整齐、田地肥沃、遍地桑竹。
村中孩童嬉戏玩闹,成人务农耕作,闲暇时家家户户相聚一团,不问朝代更迭,不知今夕何夕,举酒畅饮,无惧无虑。
此后,历朝历代归隐者愈多,其中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颇负盛名。
他生于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的时局中,历经几次朝局更迭,年少时作诸王侍读,却在频繁的王朝颠覆中,渐失功名之心,最终在世人趋之若鹜的“学而优则仕”的路上,半路折返,归于自然。
然而他的才学却始终为人所知,梁武帝即位后,曾多次派使者礼聘,请其出山,他却次次推诿,不愿离开山野,最终与朝廷达成默契,每逢国家大事,便以书信答之。
长此以往,皇帝终是按捺不住心中好奇,问这山中究竟有何好物,能令人无视荣华富贵?收到诏问的陶弘景曾以诗作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或许陶弘景未曾想到,数百年后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亦有过与之相同的经历。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曾多次归隐山林,年幼时,便与好友隐居岷山,出川后,又隐居于白兆山。
此时的李白已享有盛名,年少成名却游山玩水不问功名的他终是引起了世人好奇,于是有人如梁武帝一般问其隐居缘由,对此李白同样以诗答之。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李白
诗一开篇便采用了问答形式,“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有人疑惑不解的问我,为何幽居碧山,对此我只笑而不答,心中却坦然洒脱。
一个“笑”字,不仅表现出诗人归隐山林的喜悦之情,更在辅之以“不答”后添上几分神秘高深之感。而“心自闲”又是对“何意栖碧山”的映照,闲居山林怡然自得,然则此中惬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山中美景,“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此处桃花飘零、溪水远流,似人间仙境别有风味。
历代诗词中,落花流水总有几分凄伤衰败之感,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在李白笔下,却将其融于《桃花源记》的典故中,给予春花溪流以自然之美,着实令人向往。
此句既表现了诗人自由烂漫的性格,又是对旁人疑问的巧答:天地自然,妙趣无穷,如何不爱?
然而若是细思便会发现,“别有天地非人间”一句在突出山林之美盛于人间的同时,暗含了诗人尚未言明的惆怅伤怀。
关于李白,他是复杂矛盾的,一面不屑权贵纵情山水,一面又有着济世救民渴望功业的政治理想,对此他也曾多次拜谒求荐,奈何屡屡碰壁、无人问津,其中心酸可见一斑。
因而对他而言,天然宁静的山川万物自然比冷酷黑暗的现实更能让人有所慰藉,而他归隐山林的诸多心绪,想来也就难以言明,最终只得“笑而不答”。
从古至今,世人心中都曾向往过一个诗意美好的生活世界。
关于现实与理想,他们有如陶渊明一般在厌倦官场纷争后,彻底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亦有如陶弘景一般在沉醉于自然山川的同时,兼顾着世事沉浮;还有如李白一般,在归隐与出仕之间百般辗转、难以抉择。
正所谓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人爱安稳顺遂,便有人喜浪漫刺激;有人追求功名利禄,自然也有人向往平淡安逸。
只要在追寻的过程中,不问旁人无愧于心,便能于人间烟火与花开花落间寻得一份安然自在。
—- END -—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