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入侵者把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控制起来,当作傀儡,企图在中华大地上为所欲为。维护正义,赶走侵略者的战争,终于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从晚清的时候,有过新思想的运动,但是以失败告终。但是,泱泱大国,有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国门,看到世界。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拯救祖国的行动中。在多年的反抗斗争中,分成了两股主要力量,也就是国与共。
艰苦奋战多年,入侵者终于被赶跑了。
在国家还没有稳定的时候,又经历内战,最终蒋介石败北走台湾。
多年以后,当后人同意后,他的私人日记的内容有一部分被公布,其中蒋介石提到有两个人是失败的罪魁祸首。
而蒋介石提到的这两个人,李宗仁和马歇尔,他们两个到底做了什么呢?能够让蒋介石这样评价。
国与国的区别
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压迫。
当晚清时候,领导者对外不能强有力地对抗,对内只能不断强取豪夺,那么问题就日益严重了。
就像一棵大树,根都枯萎了,离支离破碎还远吗?
晚清时候就是这样,百姓的日子都已经过的朝不保夕的时候,外敌轻而易举地进入,这个朝代就要结束了。
为了挽救国人,接触新思想,很多人加入救国队伍的行列。在逐渐摸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分歧,就有了两股势力。
这两股势力,一个代表资本,更看重自身的利益,而另一个则主张人人平等,更看重人民的利益。
在战争关键时期,蒋介石是国方的领导者。蒋介石收编的大部分都是各地区的军阀,有自己的部队力量。
而共方的组成人员,多是贫民百姓出身,是为了人民而战。这两者的区别可能就是一个是“不知人间疾苦”的“富人”,一个是来自水深火热的底层社会的贫民。
“赶走”蒋介石的李宗仁
因为蒋介石这一方多是收编的军阀力量,其实每个人都是带着自身的目的来加入蒋介石的队伍的。
蒋介石的队伍,有钱,有美国为他提供火力支持,所以对于很多地方军阀力量而言,是有利可图的,但不是所有军阀都是为了“救国”才战斗的。
也正是因为各有所图,所以他们的目的并不单纯,他们管的不是黎民百姓的死活,而是自己的利益是不是受损。
也正是因为蒋介石手底下这些人一贯的“面和心不和”,才让投靠而来的李宗仁有了“上位”的机会。
当蒋介石在战斗中节节败退、屡屡失利的时候,眼看着支持他的选票都改投给了李宗仁,蒋介石只能选择“隐居山林”。
作为桂军系的大首领,李宗仁可不是等闲之辈。
也是一位老谋深算,野心勃勃地与蒋介石兄弟相称的头目。
当李宗仁的力量越来越大,他开始不满足于当前的位置,而蒋介石忌惮李宗仁的势力,想要将他赶走,双方一度变得“剑拔弩张”。
当李宗仁选择撕破脸“上台”之后,蒋介石并没有完全“金盆洗手”,只不过从明转暗安,操控起了队伍。
不得不说,蒋介石的以退为进是个好计谋,李宗仁还没好好体验“上台”的喜悦,就开始马不停蹄的收拾烂摊子。
到底是谁占了便宜呢?谁又棋高一着呢?
相信答案都心中有了分晓,无需多言。最终,李宗仁逃去了美国,蒋介石又被邀请“出山”,重掌“大局”。
美国来的马歇尔
马歇尔从美国远道而来,他起到的作用其实显而易见,就是一个传话的“工具人”,这就是在蒋介石日记中要承担责任的马歇尔的背景。
他负责向蒋介石传递美方的意见,并在中国地区“监督”蒋介石是否按要求完成。简单理解就是来“监工”的。
蒋介石一贯的策略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在共方忙着去前线抗敌的时候,他让人打共方,他的目的就是消除共方。
即使赶走了入侵者,蒋介石依然坚持这个说法,不能“共存”,而美方的意思是要求与共方的相处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互相制约。
美国作为“幕后黑手”,其实是有自己的考量。当时不仅有美国还有苏联在掺合中国内部的事务,美国想要占据一定的话语权。
几经考虑,美方认为国与国的和平相处,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也能很好地牵制苏联,简直一举两得。
但是,蒋介石野心之大,怎么会同意呢?
于是,违背了美方的意愿,开始行动。一下子打破了美国小心翼翼维护的“和平”局面。
美方怒了,一气之下,召回马歇尔任美国的国务卿,而美国也停止了对国方的一切支持,使得蒋介石措手不及。
没有了美国的支持,也失去了很多得力干将的国方,面对日益壮大的共方,丢盔弃甲,蒋介石也不得不匆匆逃离内地。
蒋介石带着自己的一众亲信,带上金银珠宝,匆忙逃到了台湾地区,至此,国与共的地位完全被颠覆,新中国正式建立,并且把首都定在北京。
蒋介石不相信自己彻底输了,他甚至还会想着有一天重新夺回曾经的一切,由国方统领国家。
蒋介石在权利与利益的游戏中,是擅长用计谋的。但是管理一个国家,民心所向才是关键。当共方的队伍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他就应该意识到大势已去。
结语
蒋介石的失败真的如他所言,是要李宗仁和马歇尔承担责任吗?
其实不然,这两个人也许只是蒋介石拿来当“替死鬼”的。
如果,蒋介石一直真的以为丢了江山是他们造成的,那只能说明他的人生结局是悲哀的,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的为什么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