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韩信被吕后诛杀,夷三族。刘邦得知后如释重负,心中暗喜:“他可总算死了!”可很快,他浑身一震,悲从中来



前196年,35岁的韩信被吕后诛杀,夷三族。刘邦得知后,如释重负,心中暗喜:“他可总算死了!”可很快,他浑身一震,悲从中来,问吕后,韩信最后还说了什么?
吕后如实回答:“陛下,逆贼韩信说,早知道他应该听从蒯通劝说,早点谋反,就不会死在我这个女子手上了。”
刘邦闻言,轻蔑一声:“这小子还是太嫩啊!”
刘邦心想,就算再给韩信一次重生的机会,他都不一定会选择谋反,他那犹犹豫豫的个性,在政治上实在太小儿科。
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才重用韩信。萧何的眼光果然无比正确,韩信为刘邦打下了一半的天下,打败项羽的楚军指日可待。
可没几年,刘邦就发现韩信不满于当他的部将。
荥阳之战时,刘邦被项羽围困,韩信非但没有出兵相助,反而趁机主动请封要当齐王。
早就焦头烂额的刘邦,一看到韩信的书信,立刻破口大骂:“这个臭小子是想趁火打劫吗?”
刘邦一边骂一边捶椅子,这时,陈平和张良立刻解围,给刘邦道出了真谛。
陈平和张良给刘邦分析,现在处境对汉军不利,不如借此机会给韩信封王,让他自守一方,以免发生叛乱。
为了大局为重,刘邦同意了陈平、张良的建议,给韩信封了齐王。可这一封,也让刘邦从此对韩信有了芥蒂。
但韩信毫无察觉,在他的心里,自己只是争取该得到的东西。在大方向上,他始终对刘邦很忠诚。
后来,项羽派武涉去规劝韩信,和楚军联合一起攻打汉军。项羽不同意,他说刘邦对自己有恩,做人不能忘恩负义。
武涉走后,谋士蒯通也来劝说韩信,以他的面相最多只能封侯,但会一直处于危险中。不如自立出去,三分天下,这样天下反而太平。
可韩信很固执,他依旧坚持要报刘邦的知遇之恩。
韩信对刘邦的确忠诚,可他的忠诚常常带有条件,这让刘邦很不舒服。
鸿沟分治后,刘邦计划撕毁和项羽的协议,消灭项羽。可他需要帮手,所以特意命人请韩信和彭越一起来。
不料,韩信和彭越就像约好一样,一个都没来!这把刘邦气得够呛。
不过,这一次,刘邦没有破口大骂,而是小心翼翼地问张良:“他们不来,我们怎么办?”
这询问的口气,再也不是对一个部将的态度,而是已经把韩信当成平起平坐的合作方。
张良建议,此刻项羽仍旧是最大的敌人,所以把陈县以东至海边的广大地区都划拨给韩信,争取他的势力。
刘邦照做了,很快,他灭了项羽,基本坐稳了江山。接下来,最大的敌人不再是项羽,而是韩信。
一天,刘邦趁韩信睡觉,偷偷潜入他的营中,把他的兵符偷走。一个月后,刘邦登基,又找借口收走了韩信齐王的大印,改封他为楚王。
韩信有苦说不出,但毕竟自己的家乡就在楚国,衣锦还乡总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韩信也欣然接受了楚王的位置。
不过,韩信一日未除,刘邦就一日睡不安稳。
没多久,刘邦从线人那里得知,韩信每次出行,阵仗都和打仗一样大,特别威风,架势和皇帝出街一样。
难道这意味着他要造反?
还没等刘邦下令质问,又有线人传消息,韩信私藏项羽前部将钟离眛。钟离昧是刘邦的头号缉拿犯,韩信居然胆大妄为,私藏犯人!
刘邦大怒,要求韩信立刻提钟离昧的首级来见他。韩信一时拿不准注意,他不想得罪刘邦,可钟离昧曾对他有恩,他也下不去手。
看着韩信扭捏的样子,钟离昧很失望,他饮刀而亡,临死前他对韩信说:“下一个死的就是你了!”
韩信很心痛,但他还是提着钟离昧的首级,来到云梦拜见刘邦。不曾想,这一来,就是跳进了“火坑”。
刘邦早就按照陈平的计谋,事先埋伏了一批武士,韩信一到,一群武士就上前把韩信五花大绑。
刘邦把韩信绑到京城后,立刻撤下了他的楚王王位,改为淮阴侯,并把他软禁在京城,不能再回家乡。
至此,韩信再也逃脱不了刘邦的“五指山”,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4年后,有人秘密告发,韩信要谋反诛杀吕后和太子,吕后得到消息后,联合萧何哄骗韩信入宫,将韩信处死在长乐宫钟室。
关于韩信之死,一直有史学家为韩信翻案,认为他没有谋反,而是被陷害。
我认为,不管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他都是很难善终的。
因为最大的掌权者刘邦一直把他当对手。对刘邦来说,韩信不管是忠的还是奸的,他的军事实力一定是最强的。
刘邦已经被项羽压制了太久,他可不想让一个比项羽还强的人,再来压他一截。
韩信不除,刘邦的龙椅始终坐不稳。所以,韩信难善终是一定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夜深人物,历史睡了,时间醒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