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7年,峣关,49岁刘邦打算以2万兵马,与秦军主力正面交锋。可谋士张良却反对:“您一个兵也别出,我给您变出5万来!”
刘邦大惊,看不懂张良在盘算什么。不过,刘邦很听劝,他采纳了张良的建议。
第二天,刘邦派出先头部队,让他们带上5万人的军粮,并在附近山野上插满汉军旗帜。
秦军将领韩荣发现汉军的行踪后,内心不敢怠慢,他命士兵决不能轻视,要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不过没多久,刘邦的使者陆贾和郦食其找到韩荣。韩荣刚请他们入座,陆贾就开门见山:“当今秦朝无道,如果将军珍惜百姓痛苦,就投降吧!沛公不会亏待您!”
说完,郦食其就拿出黄金千两递了上去。韩荣犹豫了一下,伸手想拿又缩了回去。
他回复陆贾:“吃皇粮很久了,现在投降,会失了大义。我和将士们商量一下,三天后答复您!”
陆贾和郦食其又拿着黄金回汉营。刘邦和张良知道情况后,并不慌张,张良保证,三天后韩荣一定会答应投降。
果不其然,三天后,当陆贾和郦食其再次递上黄金千两,秦军将领韩荣答应了。他说:“我是商人的儿子,金子比大义实在多了。”
陆贾和郦食其回去复命,刘邦大喜过望,他开始准备举办投降仪式。可谋士张良又不同意。
张良对刘邦说:“现在全力总攻,击败秦军,拿下峣关!”
刘邦有点摸不着头脑,秦军都准备投降了,为什么现在要发兵打呢?不过,刘邦十分信任张良,他虽然没有完全搞明白,但他还是听话照做。
第二天深夜,刘邦派一部分兵力从小路绕过峣关,爬上峣关后的小山,然后突然前后夹攻峣关的秦军,秦军措手不及,汉军很快占领了峣关。
此时的秦军将领韩荣见大事不妙,连夜逃走。而刘邦则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杀到蓝田。
秦王子婴知道峣关失守,在慌忙中调兵遣将,想做最后的抵抗,但秦军大势已去,刘邦军队大败秦军。
最后,秦王子婴身穿素服,劲系丝带,手捧皇帝玉玺、符节,向刘邦投降。
刘邦能轻松战胜秦军,和张良的计策密不可分。张良两次反对刘邦原本的提议,他的计策到底“妙”在哪里呢?
首先,张良知己知彼。
刘邦当时只有2万兵力,而秦军的数量则一定大于刘邦。而且峣关是军事要地,这里的秦兵一定是精挑细选的。
刘邦凭2万兵力还真不一定打得过秦军。所以,张良建议刘邦不要贸然用兵,而是假装准备5万人的军粮,迷惑秦兵。
其次,张良懂得先从精神上击垮敌人。
张良让刘邦派陆贾和郦食其给韩荣送黄金,信心十足。因为他知道韩荣是商人的后代,他们更看重自身的利益,而非大义。
结果证明,这一招无比正确。正是因为秦军将领韩荣变节,导致手下士兵人心散乱,将军都计划投敌了,士兵们怎么还会专心备战呢?
所以,当刘邦的军队突袭时,秦军士兵都在喝酒解闷,很容易就被汉军攻破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张良懂得“兵者诡道”。
如果刘邦等着韩荣主动带兵投降,那么还真不一定等得到。韩荣和大部分士兵的确已经没有心思打仗了,可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士兵都这么想。
再加上,只有韩荣一个人得到了刘邦的黄金,其他士兵没有分到,这些士兵难道真愿意为韩荣做嫁衣?
张良深知,在秦军内部,大家对投降的建议并不统一,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就是投敌这个念想,已经在秦军中蔓延开来,秦军松懈无戒备是确定的。
所以,这时候,刘邦如果发动突袭,秦军必败!
事实上也是如此,秦军原本的实力并不低,最后却输给了张良的步步为营。
@
张良原本是韩国的贵族后代,但他的手段却不太贵族,反而十分接地气。
他先以和谈麻痹对手,后以武力突袭对手,过程迷幻让人招架不住。
而刘邦也非常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的谋略不如张良,所以他没有固执己见,而是全面相信自己的谋士。
张良和刘邦,一个敢讲,一个愿意听,这样的组合,怪不得能在群雄争霸的秦末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