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博物类书中的化学:原来截取《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华夏典籍的部分内容重新组合,就可以建立一门新的学科



没想到就事论事,提及中国人在唐朝发现氧气的记录,竟然又被人鄙视、嘲笑,那今天就从西吹们奉为大神的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说起吧。
下面这位就是所谓的划时代的、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拉瓦锡。


拉瓦锡的生平主要经历,如下。

注意,拉瓦锡同学原本所学专业是律师,毕业后却于1768年、25岁就成了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此前,他几乎没有任何成就、没有任何贡献,相关专业领域的论文也没有,居然就成了科学院院士。当时的科学院,门槛是这么低吗?谁都能进?
更有意思的是,拉瓦锡于1771年娶了同事的女儿、13岁的玛丽安娜为妻,这13岁的小朋友也是个神童,多才多艺,精通多种语言,关键是这时就替拉瓦锡翻译“英文文献”了。
1755年,英国才根据康熙词典编撰了本国第一本约翰逊词典,约4.5万单词,尚不具备表达科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诞生文献?
百姓教育不花时间?哪怕推行义务教育,也得9年吧?读完书,还得花几年、几十年研究吧?
而且,教育完,能否出人才还是个问题;搞研究,能否出成果也是个问题。
遇到新事物、新现象怎么办?还得创造新单词来形容吧?
这一通算下来,得多少时间?
从1755年到1771年仅仅过了16年,普及教育、出人才、搞研究、出成果……时间够吗?
所以,拉瓦锡真是从英文文献中学到的知识?还是从在华传教士寄回欧洲的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
对拉瓦锡影响最大的是化学课老师鲁埃尔(G. F. Rouelle,1703-1770)吗? 
不,不是。
对拉瓦锡影响甚巨的是法国著名地质学家让-艾蒂安·盖塔尔(Jean-Étienne Guettard,1715-1786,一说1715-1783)。据说,被誉为地质学先驱的盖塔尔是拉瓦锡父亲的好友,经常到他家做客,拉瓦锡也就耳濡目染的接触到了地质学和矿物学的知识。
以前,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有的传教士对中国的地理、矿业、植物,以及博物学类书特别感兴趣,一直坚持不断收集和翻译,现在看来,忽然茅塞顿开。

原来,中国的博物类书内容十分宽泛,就涵盖了地理、矿物、矿业、植物、地质等诸多内容。西人所干之事,其实就是把这些内容从不同的类书中抽取出来,再冠以一个新的名词,该个头换个面,成为细分的所谓新学科。而研究这些新学科的领头人,就成为该领域的奠基者、科学之父。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博物学内容不仅包括植物,还包括矿物、地质、地理,甚至涉及医学(比如,代赭石、雄黄等药物均可入药)。
天工开物,丹青第十六卷,矿物颜料的提炼与调制

要想提炼自己想要的颜料,需要各种工艺,涉及到许多化学反应和知识。一言以蔽之,凭借的是造化之巧。

升炼水银,这已经从化学实验走到了固定工艺与流程。

银复升硃,又一道通过无数化学实验确定下来的工艺步骤

天工开物中的“神麹”,既是矿物,也入药

中国没有天然的五彩琉璃石,便凭借自己的技巧和工艺,烧制出各种颜色、各种式样的琉璃瓦、琉璃碗、琉璃灯、琉璃瓶袋。

李时珍(约1518~1592,字东壁)著有《本草纲目》一书。
切勿简单地以为《本草纲目》只是一本医学著作,书中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无机物高达266种。

书中的化学知识,与前人相比,有非常大的提高,李时珍已经把前人和自己实验的知识做了梳理,并系统化地呈现出来。
《本草纲目》里把无机药物分为水、土、金、玉、石、卤六类:
水部包括许多水溶液,土部包括各种土壤和烧过的泥土,金类包括金属、某些合金以及一些金属化合物的制成品,玉类主要是较纯的硅的化合物,卤类大部分是能溶解于水的盐类。

17-18世纪,《本草纲目》传至日本、朝鲜和欧洲,被译成英、德、法、拉丁、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并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
彼时,西方的化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等等,包括拉瓦锡、达尔文在内,几乎所有人都直接或间接看过《本草纲目》的译本。
1794年,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时年52岁。
拉瓦锡既然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那为什么还会被送上断头台?
因为拉瓦锡贪财,买官敛财,引其了人民的极大憎恨。1768年,拉瓦锡向包税局投资了五十万法郎,承包了食盐和烟草的征税大权,并且先后兼任皇家火药监督以及财政委员。1771年,与征税承包业主的女儿结了婚。
等等,1771年?与征税承包业主的女儿结婚?
他不是与自己同事的女儿、年仅13岁的玛丽安娜结了婚么?
是的,是同一人。
但是,这个所谓的“同事”如果不明说的话,也许很多人都很会以为是某个科学界的同事吧?谁能料到竟是“征税承包业主”?
原来,是这样的“同事”!
当拉瓦锡如愿以偿成为包税官后,以各种手段压榨百姓,而各种严重的税收导致人民生活更加贫苦,下层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对拉瓦锡非常憎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法国大革命时,拉瓦锡就被法国人民送上了断头台。

据说,行刑之际,拉瓦锡与刽子手约定,在砍下他的脑袋之后,请刽子手帮忙数一下其断头之后眨眼的次数,想用这个实验来证实,人被砍头之后,脑袋是否还会存在短暂的意识。
倘若此事为真,那还真是令人心生崇敬。
然而,后期研究却发现,大脑在断绝与人体的联系后,会瞬间供血不足、供氧不足,从离开身体到停止活动并失去意识,仅仅只有几秒钟的时间(老鼠大约为4秒)。
1973年,法国有一个名叫夏洛特的杀人犯被公开处决。同样是砍头,处决之后刽子手抓起夏洛特的脑袋扇了一巴掌。在人群的哄叫声中,夏洛特的脸据说因为愤怒而慢慢变红。此外,有一个名叫奥列克斯的医学博士,在一个死刑犯断头之后及时的对其进行了喊叫,结果断头的眼睛转过来看着他,以此方式进行回应。第二次呼叫死刑犯姓名时,断头之眼又一次转了过来,直到第三次呼喊,反应才停止。
那么,拉瓦锡的脑袋在离开身体后,一共眨了多少次眼呢?
据说眨了11次眼,时间花费大约30秒。
嗯,果然是非同一般的天才。

搞化学,必定要认识世界物质的构成。拉瓦锡所接触、所学习的所谓“四元素”学说,恰恰来源于华夏。
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Sabbtino de Ursis)曾在1612年刊印的《泰西水法》中介绍过西方的“四元素说”和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但他并没有把亚里士多德以冷热、干湿、轻重、沉浮来确定四元素的基本道理说出来。
是的,传教士这时连这些基本道理都讲不出个所以然来。
至于希波克拉底,找谁不好,居然把四体液学说托名到这个经不起考证的假医生身上,详见:让人笑出声来的伪史,大厦已坍塌,还学《希波克拉底誓言》作甚?拾起大医精诚论,把虚假的东西彻底扔进历史垃圾堆吧!
所谓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都跟中医一样了,还能说什么呢?

《泰西水法》的秉笔作者其实是徐光启。《泰西水法》成书于万历壬子即万历四十年(1612年)之前,号称“泰西熊三拔撰说,吴淞徐光启笔记”。
后来,1633年,直到另一位传教士高一志(Alphonso Vagoroni,1566-1624,原名王丰肃、又称阿方索)名下一书《空际格致》的出现。在这本书中,才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四元素说”。实际是在熊三拔(徐光启)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和完善,而参照对象则是中国的五行学说。
简单而言,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西方四元素分为“水、火、风、地”。

五行是认识世界的基本物质观,不是摸摸脑袋就发现的,而是经过数千年观察、归纳、总结出来的。追循其“东学西渐”的足迹,可以发现这些理论是如何演变与影响那些西方科学家的。
先从提出四元素说的泰西水法开始分析。
泰西水法,徐光启

泰西水法卷之一,把传教士熊三拔的名字添上去了,但是旁边出现的“龙尾车”却不一小下暴露了真相。龙尾车是中国独有的,西方怎么会有?




《泰西水法》卷四,以水疗病

以水疗病其法有二,第一温泉之法介绍过后,开始畅谈第二“药露”:
凡诸药,系草木、果瓜、谷菜诸部。具有水性者,皆用新鲜物料,依法蒸馏,得水名之为露……以之为药,胜诸药物。何者?诸药既干既久,或失本性……西国市肆中所鬻药物,大半是诸露水,每味用器盛置。医官止主立方。持方诣肆,和药付之。
什么化气归肠、化血归脉、滋益精髓……无一不是中医专有的概念。


西人所谓的高明药露(比中药炮制高明,雷公哭晕在厕所)用什么制作呢?
“他凡为香,以其花草作之,如蔷薇、木樨(桂花)、茉莉、梅、莲之属。凡为味,以其花草作之,如薄荷、茶、茴香、紫苏之属。诸香与味,用其水,皆胜其物。”
木樨(桂花)?广西的?茉莉?四川的?还有茶?
欧洲有这样的植物吗?本文开篇就点明了包含植物的博物学,明末清初时,茉莉、茶,都是中国独有的,木樨(桂花)、莲花等植物,只有中国、部分亚洲和非洲地区才存在。西方没有这些植物,在那种时代背景和交通条件下,怎么可能用这些新鲜植物来制作“药露”?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光启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
“庞先生教我西国用药法,俱不用药渣。采取诸药鲜者,如作蔷薇露法收取露,服之神效。此法甚有理,所服者皆药之精英,能透入脏腑肌骨间也。但我处无各种鲜药,今亦择常用者,多方觅取道地之种种之。如六味地黄丸、人参固本丸之类,此常用者。”
搞了半天,传教士庞迪我教徐光启的所谓“服之神效”的西国用药之法,就是常用的六味地黄丸、人参固本丸。然而,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名医钱乙所创,原名为“地黄丸”,也称“肾气丸”,原方来自于《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崔氏八味丸。 
《泰西水法》卷五“水法或问”。“水法或问”的核心是“四元行论”。

所谓“四元行论”,即后世西人所称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主张万物皆由火、气、水、土四种元素构成。最早提及“四元行论”的是利玛窦的《乾坤体义》。然而,这种理论就连徐光启都感到十分费解,其称:“第四行论,更仆未悉,垂问所至,则举一二。”
“水法或问”聚焦于与水相关,但在利玛窦《乾坤体义》中从未提及的海、海潮、海盐、江河、井泉、雨、雪、雹、雨征等物理现象,试图用四元素说加以解释,——实际企图进一步发展该学说。

华夏五行统一的模型,窥测天文时,金木水火土恰好对应五星,西方这“火、气、水、土”四元素怎么对应?火星、土星、水星还可以说说,气呢?难道太阳系再弄个“气星”出来?金星、木星呢,去哪儿了?
五行可以用在各个方面,比如,还可以运用在医学上,四元素行吗?像假人希波克拉底那样胡扯一通?
徐光启去世后,陈子龙将他生前在1625~1628年收集的大量资料整理编定,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刊印,是为《农政全书》。有关华夏水利的摘要部分,被编为卷十二至十八。
然而,在编辑水利部分时,有人惊讶地发现,原来该部分的内容此前已被李之藻单独拎出,刊印成了所谓的《泰西水法》,而且挂在了传教士熊三拔的名下!
怎么办呢?只能将《泰西水法》附为卷十九、卷二十了!名称也改为“太西水法”了。


如果将《泰西水法》与《农政全书》卷十二至十八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就能发现二者大体相同。《农政全书》卷十八中的《旱田用水疏》一文,变成了《泰西水法》的大纲。

有意思的是,徐光启当年上奏时,也用过《旱田用水疏》一文。
《旱田用水疏》中,不仅有“龙尾车”、“水库”等诸多条目,还总结了用水五术,将旱田水利化的好处概括为:第一,可以尽地力;第二,可以救旱、防旱;第三,可以救潦、防潦;第四,可以防止江河水患。而根据不同的砌护材料,可将水井分为石井、砖井、苇井、竹井和木井等等,明确提出井以深、大为佳。
可是通观全文,完全找不到“泰西”、“太西”字样。
不仅如此,徐光启还提及,这些水利图器都是华夏先祖的发明和创造,值得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当《泰西水法》被收入《农政全书》时,有选择地删去了前文所述卷四“以水疗病”和卷五“水法或论”整卷。
时至今日,为什么法国科学不断衰退?
原因就在于法国人的所谓科学知识绝大多数都是“抄”来的,只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缺乏系统的科学方法论和研究理论指导,因此法国科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确切地说,异军突起只是借助外力的一瞬,回归本来的面目并不惊讶,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常态”。
其实,法国仅仅是西方世界的一个缩影罢了。
19-20世纪之后,整个西方学术都走向了无限拆分、无限细分的道路,拐进了一条胡同里,长期出不来,因而并无太多理论建树。
至于华夏么,光是北京一地,就有多少条胡同?数都数不清啊。
史海钩沉,让我们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些陌生而熟悉的名字。
魏伯阳(约100~170年)
东汉炼丹家,名翱,号伯阳,后人称其为“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人,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该书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术专著,其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非常丰富。“丹鼎”其实就是一种化学反应装置。
该书记录的有关化学知识和观察到的化学事实主要有:
水银容易挥发的特性,也容易与硫黄相化合,化合为丹砂(硫化求);
氧化铅能被炭还原成铅;
几种不同金属可以组成合金,铅求齐(求铅合金);
从汞矿石可以制得红色硫化汞;
黄金不容易氧化;
物质起化学反应时,配比很重要。
葛洪(约281~340年)
东晋著名炼丹家、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公,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受封为关内侯。其所著《抱朴子》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同时介绍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
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
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 HgS : Hg + S = HgS ;
③黑色 HgS 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 HgS 。
这便是可逆化学反应的记载。
归结起来,《抱朴子》一书:
最早记录反应的可逆性和物质相互转化的实验现象,描述具体;
记述了金属置换作用的实验;
制得外表如黄金、白银的几种合金;
列举某些化合物的性质及升华提纯的操作要点;
汇集了多种炼丹的矿物原料。
陶弘景(456-536)
南北朝的医学家和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记录了焰色反应:
“先时有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消大同小异,月出月出如握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
“朴消”即硫酸钠,“消石”即硝酸钾(彼时“消”与“硝”通用)。
1000多年后,直到1854年,德国化学家罗伯特·威廉·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1811一1899)才在西方第一个发现焰色反应。
孙思邈(581-682年,一说541-682年)
唐代医学大家,养生学和医学相结合的集大成者,人称“药王”。孙思邈的著作《丹经内伏硫磺法》载于《诸家神品丹法》,里面最早记录了黑火药的配方。
沈括(1031~1095年)
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折江杭)人。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他担任过司天鉴、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延州等职务,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
其所著《梦溪笔谈》一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记录了许多化学知识,如灌钢技术、由胆矾水炼铜等。沈括根据陨石的比重和外观,断定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铁,还用正确的方法鉴别了硫酸盐。
《梦溪笔谈》最早记载了石油的用途:
元始1080年,沈括在陕北看到老百姓收集石油来点灯,用石油然烧的烟炱制成墨,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并第一个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命名。
1979年7月1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在1964年11月9日发现的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星”。
宋应星(1587-约1666年)
明代著名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 
其所著《开工天物》轰动全欧洲,在日本兴起“开物之学”。里面所记载的化学知识相当丰富。
天工开物“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





此外,书中还有磷火的记述:“暮夜鬼火游烧……孤野墓坟……直待日黄昏,此火中隙而出……”这说明宋应星已发现磷的自燃现象。
除却《天工开物》外,宋应星还著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但多已失传。近年来,在江西省偶然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华夏有化学吗?
当然有。
化学只是近代西方分科的命名而已,早在“化学”这个名称诞生以前,华夏已经在这方面研究了几千年,并多有建树,例如煤炭炼焦、高炉铸铁、陶瓷上釉、水法炼铜、灰吹法制银、制锌、萝卜提硝法、汞齐、铅丹药物化学等等。
知道《天工开物》书名是什么含义吗?
《易·系辞》曰:“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华夏民族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熟悉、掌握事物规律,便能以精湛技艺代替天工,从而生产出超越天然物品的精美器物。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