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的疯狂窃取:连华夏的砖头都不放过。终于,一块砖变成了一个亿,还只多不少。



《永乐大典》典籍渊薮,合古今而集大成,不仅是华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也是全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古代百科全书,没有之一。它编撰于明代永乐年间,保存了中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多达七八千种,所收录内容包括天文、历法、律吕、物理、医学、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及各种技术等等。
很多人都不知道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笔者第一次看到时,也对其编排方式颇为好奇。
永乐大典体量浩瀚,应该采取怎样的编排方式才最为妥当呢?
华夏古人巧妙地采用了一种称为“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排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做到——凡开卷一览,古今之事俱皆可见。
如,庚字韵(母)为“eng”,该卷为与韵(母)“eng”相关的“城”字,以庚韵来统“城”字,以“城”字来系事,再解释“城”的读音、意义,及相关词条。

接下来的“事目”,便是今人熟知的“词条”。
由该事目(词条)引出所能找到的历朝历代的书籍,将与之相关的事目(词条)内容从各种书籍中一字不改地抄录下来,放至该事目(词条)下面,最后就汇编成了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辑录了历朝历代的诸多典籍,而这些典籍中蕴含着华夏文明的诸多精华。
国家典籍博物馆有一扇“凌花双龟背”纹样的铜门,大门上的纹样设计灵感便出自《永乐大典》“真”字部之“门”字册,由国内著名非遗大师朱炳仁先生操刀。




众所周知,河南作为曾经的中原文化中心,历朝历代留下的古迹多不胜数,如白马寺、龙门石窟、关林、开封府、大相国寺等等。
传教士来中国不仅剽窃各种典籍、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他们还疯狂盗取文物,连砖头都不放过。
什么?连砖头都不放过?

这些砖头难道是金砖?
不,不是金砖,它们只是砖雕,但比金砖贵重多了。按照现在的文物市场价格,一块这样的砖可以价值过亿,一块金砖才多少钱?
那为什么这样的一块砖头可以值那么多钱呢?
原来,这些“砖头”都是砖雕。
何谓砖雕?
古语有云:“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大厅前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
距今八千年以前,华夏祖先已经学会在陶器上装饰附加堆纹和雕刻花纹,包括雕、塑、印、贴等等花样繁多、令人瞠目不已的装饰手段,后来这些技艺便一直传承至今。古人在此基础上便发展出了砖雕艺术。
砖雕艺术,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不同时期砖雕风格和工艺虽各不相同,但都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宗法礼制。
起初,砖雕尚未普及,主要用于墓室装饰,从西周到明代,砖雕一直都是墓室壁面的主要装饰手段之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增多,砖雕在建筑和生活中的应用愈发广泛,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亳州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前身为山陕会馆,其砖雕、木雕堪称一绝,方寸之间展现了精湛的工艺。







安徽省博物馆藏有《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徽州砖雕精妙艺术的代表作。
安徽承志堂“郭子仪上寿”

百子图砖雕


明白了什么是砖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瞧瞧河南安阳修定寺塔。








河南安阳修定寺塔的塔身总共镶嵌了3775块、76种图案的砖雕。
传教士哪里见过如此精美绝伦的塔,一下就被上面的砖雕所吸引,当即表示愿出高价收购塔身上的砖雕,有多少要多少。
随身携带的银两不够怎么办?
用手枪来换。
彼时,一把手枪价值30两白银,而塔上的随便一块砖头就可以换二十把手枪,即六百两银子,——要知道,当时的农民一年的收入仅有20两白银,600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农民30年的收入。一块砖就相当于一个农民30年的收入。
为了得到塔身上的砖雕,传教士还真是大手笔、大费苦心。
此时,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怎么不明抢呢?甚至有人洗地时还会褒赞,这是多么慷慨、多么大方啊!
可是,传教士不是来传教的吗?他们怎么会带着枪?还带着大批军火?而且,枪支要多少有多少?
传教士若是撕下伪装,直接动手了,那谁还会相信这些虚伪的神父呢?
彼时,为了保护修定寺塔不被破坏,中国人用白泥糊满整个塔身,用以遮挡精美的砖雕。而传教士为了得到砖雕,继续加码、抬高收购价格,以诱惑那些见钱眼开、贪婪无度的商人半夜去盗窃塔身上的砖雕。
目前,被偷运至海外的修定寺塔砖雕大约有24块,仅花旗国就有12块,这些精美的砖雕每一块都价值过亿。
随着国力日益强盛,为了遏制偷盗文物这种行为,中国后来颁布了《物权法》等一系列有关艺术品的政策,禁止外国人通过这种类似的方式恶意收购文物。
西人买不到更多的砖雕,无奈之下,只能想办法自己模仿、学着自己造。
毕竟,人家号称有古希腊伟大的雕刻艺术家阿历山德罗斯。
阿历山德罗斯最著名的作品便是“断臂维纳斯”,——被誉为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人家还有米开朗基罗这样的雕刻艺术大家,其代表作有“大卫”。

鲜为人知的是,西人对华夏砖雕的狂热超乎想象,他们弄出了很多很多的浮雕作品。
维纳斯又来了

帕特农神庙的浮雕,没办法,只能到浮雕这个层次

时代在进步,技术也在进步,关键是模具技术也在进步



布拉德 · 斯宾瑟模仿的砖雕作品,其实已经不错了,但也只能说是用砖做的人物雕塑,缺乏融合感和整体的意境神韵

纵观西人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人物雕塑,其他种类少之又少,十分单一。
而中国的砖雕作品,不仅有人物故事、珍禽异兽、花鸟鱼虫多种样式,还有各种图案、纹样,可谓满天繁星,百花齐放。













二者比较下来,大家感觉如何?谁的种类更多、更为丰富?
谁的用途更为广泛?
在这方面,华夏就像个江湖传说中的大侠,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西人在制作方面,往往使用石膏,又或是黏土构造好雕塑的模样,再与烧制的砖和砂浆进行拼装,最后再将雕塑涂抹成砖的样子,砖是砖,雕是雕,二者只是拼接的产物。
而中国传统的砖雕图案,哪怕是像头发丝一样仅有0.1毫米的雕刻位置,也能够清晰地看出精细的花纹,这完全凭借的匠人的手工和技艺,——如此精细的雕工颇费心力,通常而言,每平方米的图案最快也要雕刻半个月。
宁夏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的魏氏砖雕传承人卜文俊

按照传统技法,卜文俊基本都是在成砖上直接雕刻。他先在砖上画好平面的画稿,在雕刻的过程中,仅凭感觉就能雕刻出相应的立体图案。

正是因为华夏砖雕的每一刀、每一笔,都是“慢工出细活”的精细操作,还带有艺术工匠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偏好特色,而这最耗功夫,需要历史积淀、文化积淀,还需要较大的时间成本、学习成本(能否学成还是个未知数),绝非朝夕之功,绝非可以批量生产的模具艺术,所以,传教士们失败了,西人最终只能学到一些表皮功夫。
华夏文化是艺术瑰宝,是创作的灵感之源。我们如果不认真了解,就可能被别人悄悄剽窃,冠以新的名称,变成他们的东西。
千万别以为古人很呆板,来看看北魏时期重臣宋绍祖的墓(位于大同市水泊寺乡曹夫楼村东北1公里,西距大同市区3.5公里)。
墓葬中出土的陶俑,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你好,我是泥质灰陶,我坐着不是为了方便,哦不,也是为了方便。
至于旁边那个家伙?
不好意思,我跟它不熟。既像狮子又像狗,嘴巴大张,怒目圆睁,整得跟个凶神恶煞似的。如果不是博物馆硬要把我跟它放在一起,我早跑了。

楚墓中的镇墓兽:你看我眼神这么凶狠,像投降吗?

人头镇墓兽:吃坏肚子了

山西长治唐代王惠墓出土陶俑,指哪打哪

又呆又萌的马头,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西周首件青铜双面人头像,随州叶家山古墓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汉代第一俑,国家一级文物,1957年成都市出土,俑高56厘米

北齐思惟菩萨:别那么大惊小怪,人家只是窃笑而已

唐猪首人身俑,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16号墓出土新疆地区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亚醜钺(chǒu yuè),殷商末期青铜钺的典型代表,国家一级文物。
我是凶兽,真的很凶。

商代石雕熊,花旗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本尊可是大鹏金翅鸟!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金门风狮爷陶灯座,哇,哈哈!类似泰山石敢当,把我放在屋瓦上,俺们风狮爷就成了瓦将军!

红陶野兽像:你们在说什么?我怎么完全听不懂?

你是听不懂,我是看不懂,完全看不懂啊

金陶相扑人物砖:如果你空虚寂寞冷,就来看我们的相扑吧

商青铜鸮卣:我知道我很萌,因为我的名字就叫萌萌

商青铜鸱鸮尊(花旗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收藏):我在眺望故乡,远涉重洋非我本意

战国彩绘陶鸭:嘎嘎,嘎嘎嘎~

战国魏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嘴扁一点没关系,我是卷毛我怕谁

哼,我是灵魂画师


死鸟,又来偷东西,一边儿去!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华夏文化如此有趣,难怪别人总是抄袭模仿。
1500多年以前的北魏雕刻,看看西方的动漫,有没有对得上号的?
我是大骄傲,大天骄

谁有我的嘴巴大?

我要吃东西的时候,你怎么来了?

唉,又失败了!翻个白眼先

周朝的青铜器,注意看左边那个安卓小人,怎么有种撞衫的感觉?

……
正是因为西人从华夏文化中汲取大量养分来充实自己,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对文化的态度极为重视。
你可能没有听过瑞士诺克斯地堡(Swiss Fort Knox),这是瑞士在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打造的一个深藏于地底的建筑设施。
据说,此处设有重兵,防护严密,重达3.5吨的大门可以抵抗核打击,里面的通道如迷宫一般错综复杂。
该项目始于2006年,由西方各大图书馆和博物馆参与,而后欧盟以资助科学家的名义进行了这项名为 Planets(Preservation and Long-term Access through Networked Services,通过网络服务进行长期数据保存和获取)的项目,以确保其数字化文化和科学宝藏可被长期访问。该项目开始4年后,科研小组已经将一个密封舱放置进瑞士诺克斯地堡的核心部位。
据说,西方科学家在这里存放了人类的数字资料,以备后人解译,其中包括明清时代传教士从华夏窃取的大量华夏典籍。
诺克斯地堡内数据保存的介质包括穿孔卡片、微缩胶片、软盘、磁带、CD、DVD、USB和蓝光媒介。这些长期保存的数据对于后世而言,便如同今天在历史档案馆里看到的纸本资料那样。

瑞士诺克斯地堡(Swiss Fort Knox)守备森严,设施完善:
拥有专用机场和跑道;
军方和非军方人员24小时把守;
入口有5道安检;
有强大的供电和储电系统;
拥有气候控制系统。
不知我国是否有这样深藏于地底的文化知识馆藏地堡?为了预防万一,咱们是不是也应该建一个?如果将来世界动荡,发生谁也不愿看到的极端情况,比如核大战,这就是一个文明、文化与科技传承的宝库,薪火相继的宝库,也是文明重启的关键。
即便是在和平的环境下,西人把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达芬奇、哥白尼、开普勒、霍金等等保存进去了,咱们也不能无动无衷,得把华夏文化精髓以及反伪史的内容好好保存下去啊,否则,再来一次永乐大典佚失怎么办?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