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手法首次曝光:谁也没有料到,哥白尼竟然是“三体”人



有人否认《畴人传》中的歌白尼,绝对不是哥白尼,坚决不是。
因为这个编造的哥白尼破绽太大,无法修补,——按照原来汤若望、罗雅谷等传教士撰写的故事,这位哥白尼是多禄某(托勒密,约90年—168年)后四百年余年人,也就大约元始616-622年时代之人,与现行的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差了八九百年。

不但出生年月完全对不上,更令人无法回避的是,阮元居然在“哥白尼”后面留了一段评语,论曰:
“传教士(蒋友仁)言,哥白尼论诸曜,谓太阳静(止)、地球动,恒星天常静不动。西士精求天文者,皆主其说与汤若望术法西传所称迥异。
据汤若望言,哥白尼有天动以圆解,又求太阳最远点及太阳躔度。夫既曰天动以圆而太阳又有远近、有躔度,则天与太阳皆动而不静矣!
同一西人何其说之互相违背如此耶?”
蒋友仁(P.Benoist Michel,字德翊,原名伯努瓦·米歇尔,1715-1774年)是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于乾隆九年(元始1743年)抵澳门,经钦天监监正、传教士戴进贤推荐奉召进京。
在蒋友仁的口中,哥白尼的学说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而地球在动,恒星也不动的。而且,西方那些精求天文的人,都主张哥白尼的这个学说与汤若望言称传自欧洲的术法迥然不同。
那么,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是怎么说的呢?汤若望称,太阳有远近、有躔度,天动以圆,即太阳与天都是运动的。
由此,阮元大惑不解,并开始怀疑:为什么同一个哥白尼,其学说迥然有异、且互相违背呢?

值得注意的是,汤若望留在《西洋新法算书》(即删改的《崇祯历书》)中有关哥白尼学说的这一观点,是远远早于蒋友仁的。汤若望于1666年去世,去世后77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才刚刚抵达澳门。
经过77年的发展,哥白尼的学说不但没有进步,难道还退步了不成?当然,最可能的解释便是,直到1750年左右,彼时的西方仍旧认为太阳是不动的、恒星是不动的,而地球是运动的。
若以现在的认识与目光来看,这哥白尼也忒差了!不行,得另外找一个。

于是,有学者提出观点,认为《畴人传》中的泥谷老才是哥白尼。
为什么呢?
选择此人因为时间对得上,恰好在第谷之后。您看,泥谷老在明嘉靖四年,
所幸当初传教士们编造了许多西方人物的故事原型,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因为各种因素未能用上。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其使用时间为嘉靖元年(1522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四年便是1525年。元始1525年时,西史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哥白尼恰好52岁,是不是很合适?

太好了!
那以后就统一口径,一致宣称,说泥谷老是哥白尼!中国不是有个成语,名曰指鹿为马么?
可是,这样……能行吗?
怎么不行?国际学术界以我为尊,但凡有点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杂志、学术奖项等等,全部是我们创建的,处于我们的框架之下,发论文不得经过我们?没有学术论文,你能毕得了业?没有学术论文,你会获奖评优秀?嘿嘿……
噢,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不过,还是有点担心,在早年的原始资料中,哥白尼和泥谷老分明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呢,这样……真的能行吗?
呃,容我想想……这倒是个问题,还有点棘手……(突然灵光一闪,有了!)

既然要把两人拼在一起,变成两个人,那么,为什么不把他们的名字也凑在一起呢?
你的意思是……
把泥谷老和哥白尼的人物故事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名字也可以拼接起来,从哥白尼,变成泥谷老+哥白尼,所以,以后就不要单独称哥白尼了,告诉大家,哥白尼的全名其实是泥谷老·哥白尼!
泥谷老·哥白尼?哈哈,这太有才了!
噢,等等,泥谷老这名称太土了,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方言发音,为了避免被轻易识破,还是改改发音,变成尼古拉·哥白尼吧!
如此甚好,就这么办了!
别急,既然两个人都合二为一了,再从畴人传中找找看,还有什么人物形象能用上的,都加在一起。
好嘞,泥谷老后面正好还有一个“白尔那瓦”也不知道安在谁的身上,就把他与泥谷老一起,放在哥白尼身上吧。
西史叙事中的哥白尼出生于1473年,到弘治元年(1488年),刚刚15岁。
合体后,人家15岁就已经“测得春分为西三月二十四日,子正后六十四刻六分,又测得最高在夏至后四度一十五分一十秒……”
等等,春分?夏至?西方也有二十四节气吗?
汤若望、罗雅谷篡改缩编的《西洋新法算书》中就是这么写的呢。阮元治学严谨,不打诳语,将引述资料的出处标得明明白白。

不仅如此,阮元还在“白耳那瓦”后评论,论曰:
“岁实小余二十三刻三分四十五秒,与经纬度一百二十八年闰三十一日之率正合,戴庶常(即戴震,1724年-1777年,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曰,西洋新法袭回回术,其云测定乃欺人耳。”
尽管三人合为一体,存在上述诸多漏洞与破绽,但在某些学者语言文字的精心组织与包装下,白耳那瓦、泥谷老、哥白尼,三人依旧施展西方玄学的合体大法,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人,——尼古拉·哥白尼。

如下所示,这样的说法在各种论文、著述中屡见不鲜,从来没有一个人对此提出疑问或反对。

至于《西洋新法算书》中言“第谷测验不从其说”这样的细节问题,就更加没有人关注了。

再来看看“阿基米德”的例子。
在人类尚不知地球为圆体的时代,人家就要撬动地球了。

《畴人传》中的“亚奇默德”,便是所谓的“阿基米德”。
“亚奇默德作圆,书言圆形之理,内(有)三题:
一题言,圆形之半径偕其周作勾股形,其容与圆形之积等;
二题言,凡圈周三倍,圈径有奇(笔者注:周长是直径的三倍有余,除不尽)。此有二法,其一云,三倍又七十之十则朒(nǜ,亏缺、不足);其二云,三倍又七十一之十则盈。
三题言,圆容积与径上方形之比例一为十一与十四而朒,一为二百二十三与二百八十四而盈,又有圆球圆柱书论,圆球之全理一卷三十一题言,球上大平圆之积为本球圆面积四之一。三十二题言,径三之二乘大平圆之积,生球容之数,又论量球一分之容与椭圆体及分角体之理。——《(西洋)新法算书》”
阮元阅罢,就此评论,论曰:
“三倍又七十分之十,即祖冲之密率;径七周二十二,也设盈朒(nǜ)二限,亦(祖)冲之遗法也。”

瞧瞧,生于元始前287年的古希腊伟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元始前287年—元始前212年),作圆球圆柱书,用的是谁的方法?
原来,他用了勾股形,还用了七百多年后才出生的祖冲之(元始429年-元始500年,字文远)的“冲之遗法”、“冲之密率”!
何谓冲之密率?
便是祖冲之圆周率,其值在 3.1415926 到 3.1415927 之间也!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