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 (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共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风寒正宜用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于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药,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同时“温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 本方由于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作用,又可以通过不同服法而突出其解肌发表或调和营卫的作用,所以尤怡《金匮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因此,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但对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附方:(1)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葛根四两(12g)桂枝二两(6g)芍药二两(6g) 甘草二两,炙(5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3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功用解肌舒筋。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桂枝汤原方加厚朴二两,炙,去皮(6g)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6g)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功用:解肌发表,下气平喘。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葛根汤证是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所以项背强几几。但有汗出恶风,是表虚,所以用桂枝汤减少桂、芍用量,加葛根,取其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伤寒论》载本方,原有麻黄三两,林亿等校刊时对此专门作了解释,认为“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并举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的葛根汤对比,进一步说明本方不应有麻黄。林氏所言,信而有征。无论是从证,还是从方名来看,桂枝加葛根汤以不用麻黄为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外感风寒表证误用泻下剂后,表证未解,增见微喘者,是邪犹在表,里气上逆所以加厚朴、杏仁下气平喘。若平素有喘病,又见外感风寒的表虚证,也可用本方。 桂枝汤加减变化甚多,今仅举二方为例,一加葛根以治项背强几几,一加厚朴,杏子以治兼见之喘,总不离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本义。读者若能抓住桂枝汤组成配伍与服法的实质所在,自不难举一反三。方论:吴谦:“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得少留,将束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漐漐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示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