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
《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薯蓣(即山药)四两(120g)、山茱萸四两(120g)、泽泻三两(90g)、茯苓三两(90g)、牡丹皮三两(90g)、桂枝一两(30g)、附子一两,炮(30g)
用法: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现代用法: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增减,水煎服)。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 肾阳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尺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以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证。
方歌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山萸;
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方解: 本方治证为肾阳虚,命门之火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欠温,少腹拘急,俱为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小便不利,是由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痰饮、脚气均由肾阳虚不能蒸津化液,上泛则为痰饮,水湿下积则脚气,上入为少腹不仁;小便反多,是由肾中阴阳俱虚而成下消之证;转胞亦由肾气不足,水聚不化所致。故本证治法,是以温补肾阳为主。方用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并以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医宗金鉴》有谓:“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①,其目的在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②,方中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泻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意在补中寓泻,以使补而不腻。本方配伍方法,属于“阴中求阳”之类,正如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③
附方:(1)《济生》肾气丸(原名加味肾气丸,出于《济生方》)熟地黄半两(15g)、炒山药一两(30g)、山茱萸一两(30g) 、泽泻一两(30g) 、茯苓一两(30g) 、牡丹皮一两(30g)、 官桂半两(15g)、 炮附子二个、川牛膝半两(15g) 、车前子酒蒸,一两(30g)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主治:肾阳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2)、十补丸《济生方》附子炮,去皮,二两(60g)、 五味子二两(60g)、山茱萸取肉,一两(30g)、 山药炒,一两(30g)、牡丹皮一两(30g)、鹿茸去毛,酒蒸,一两(30g)、熟地黄酒蒸,一两(30g)、泽泻一两(30g)、肉桂一两(30g)、茯苓一两(30g)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汤下。功用:温补肾阳。主治:肾气不足,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济生》肾气丸、十补丸均由《金匮》肾气丸加味而成,都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前方是增加牛膝、车前子,温肾以利水消肿,常用治于肾阳虚的水肿;后方是增加鹿茸、五味子温肾壮阳、纳气归肾,常用治于肾阳虚损,精气不足等证。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