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病机病证


         气血病机病证

      
一、气和血
      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而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某些脏腑。所以气血的病变,是不能离开脏腑而存在的。掌握了气血病变的一般规律,就能为深入探讨脏腑的病理变化打下基础。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气之于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故气虚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寒无以温煦,血必因之而凝潜;气衰无以推动,血必因之而淤阻;气虚而不能统摄,则血常因之而外溢。血之于气,则有濡养、运载等作用。故血虚无以载气,则气亦随之而少;血脱则气无以附,可导致气脱、亡阳。由此可见,气血的病变是互相影响的。
       气血病变的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为气滞血瘀。兹分述如下:
【虚证】
  (1)、气血亏虚
      病机概要:多因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不能生化而继见血少,以致气血两亏。
      主要脉证:少气懒言,自汗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治疗法则:气血双补。
      方药举例:八珍汤之类。
(2)、气不摄血
      病机概要: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离经隧而溢于脉外。血随气行,若气虚下陷,则血从下部溢出。
      主要脉证:出血的同时,见有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软弱细微,舌淡等气虚的症状。
      治疗法则:补气摄血。
      方药举例:当归补血汤之类。
(3)、气随血脱
      病机概要:大量的出血,血脱则气无以附,故气亦随之而脱。
      主要脉证:大量出血的同时,见有面色晄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细欲绝或芤。
       治疗法则:补气以固脱。
       方药举例:独参汤或参附汤之类。
【实证】:
  气滞血瘀
      病机概要: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致。
      主要脉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疗法则:理气活血。
       方药举例:血府逐瘀汤之类。
二、 气
       中医学所说的气,其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人体的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气。元气是先天精所化生,发源于肾,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功能主要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营气与卫气皆由水谷之气化生,但营气运行于脉中,内注五脏六腑,外营四肢。卫气运行于脉外,其主要的功能是保卫体表,抗御外邪入侵五脏之气,也就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
       气根本在肾,来源于肺、脾,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的激发和推动,如气虚则推动作用减弱,生长发育迟缓,脏腑、经脉的功能减退,或发生血行淤滞,或发生水液停留等各种病变。人体的体温调节依靠气的温煦作用,如气的温煦作用不正常,可出现畏寒怯冷、四肢不温等症状。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若气虚则外邪易于侵袭。气的固摄作用,表现在对血液、精液、尿液的控制。如气虚而固摄作用减退,可导致出血、遗精、遗尿等。气化作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精气之间的相互化生;二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如膀胱的气化功能。
      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而气的升降出入,具体体现于各个脏腑的功能活方,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天系,如肺主呼吸,有宣有降,吐故纳新;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升胃降等等。如气的运行阻滞,或运行逆乱,或升降失调,出入不不便要影响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的协调统一,而发生种种病变,诸如肝气郁结、肝气横逆、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肺失宣降、肾不纳气、心肾不交等等。
       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前二种属虚,后二种属实证治分类。
【虚证】
(1)、气虚
       病机概要:常由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主要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
      主要脉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舌淡,脉虚无力。
       治疗法则:补气。
       方药举例:四君子汤之类。
(2) 、气陷
      病机概要:为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病机。
      主要脉证:头昏目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苔白舌淡,脉弱。
      治疗法则:益气升提。滞而血凝所致。
      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之类。
【实证】
(1)、气滞
      病机概要:常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或感受外邪等而引起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
      主要脉证:胁腹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常随精神情绪因素而增减,苔薄,脉弦。
        治疗法则:行气。
      方药举例:金铃子散、五磨饮子之类。
(2)、 气逆
      病机概要:由于气机的升降失常,气上逆不顺。一般多指肺胃之气上逆以及肝升太过所致的气火上逆。
      主要脉证:肺气上逆可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可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升发太过,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治疗法则:降气镇逆。
      方药举例: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汤之类。
   
证治要点
     (1)、气虚宜补气,气实宜理气、行气、降气,此乃治疗气病的基本原则。
      (2)、气虚宜补气,主要是补脾、肺、肾之气。因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肺为脾土之子,脾气不足,最易导致肺气升降失常。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又为气化之司。
     (3)、气之实证,由气郁、气滞、气逆所致,与肺胃肝的关系,较为密切。分别其与脏腑的关系,进行治疗,肺气不宣的宜宣,胃气上逆的宜降,肝气郁结的宜疏。
三、血
       血来源于水谷的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脾,循行于脉中,充润营养全身的脏腑组织。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濡养。
      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淤血、血虚。出血为血不循经,溢于络外,从九窍而出;淤血为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消散而停滞体内,或血液运行受阻,淤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血虚为体内血液虚少;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机,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又可导致血虚。
证治分类
(1)、出血
      病机概要: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也有因气虚不能摄血,使血无所依而导致出血;此外尚有肾阴亏虚,阴虚火旺,虚火伤络而导致出血。
      主要脉证:血随咳嗽痰沫而出者,为肺系之出血,称之咳血;如血随食物呕吐而出者,为胃之出血,称之吐血;随大小便而出者,为便血、尿血;由鼻、龈、耳、目、肌肤等处出血者,均为衄血。
      治疗法则:血热妄行者,宜泻热止血;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
      方药举例:泻热止血,如犀角地黄汤之类;补气摄血,如归脾汤之类;滋阴隔火,如茜根散之类。
(2)、血瘀
       病机概要:阳气虚损,鼓动无力,血的运行可因之缓慢;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血的运行可因之受阻;寒入于经脉,血为之凝涩不行;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为之瘀滞。
       主要脉证:刺痛,痛处不移,拒按,紫绀,肿块,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换斑,脉细涩。血病证,常随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证候。瘀阻于心,可见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便血;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乘心,可至发狂;瘀阻肢体局部,可见局部肿痛或青紫等。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
       方药举例: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之类。
(3)、血虚
     病机概要:主要由于失血过多,新血未生;或脾胃虚弱,生血不足;或久病不愈,肠中虫积,营血消耗过多所致。
     主要脉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法则:补血。
      方药举例:四物汤之类。
证治要点:
     (1)、出血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的法则,但要审别引起出血的不同原因,辨证论治。属血热妄行者,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属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以止血;属虚火伤络者,宜滋阴降火以止血,并结合出血的不同部位而选用不同的方剂。
     (2)、活血化瘀是治疗血瘀的总则,在临证时当根据不同的病因,适当配合理气、散寒、清热、凉血、泻火、益气、滋阴、温阳等法,予以灵活的运用。
      (3)、血虚,当以补血为治,但气与血,互为资生,气虚无以生化,血可因之而虚少,故补血常与益气并用,以达到补气生血的目的。

杨文杰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