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燥火的病机病证
作为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即外感六淫,属病因范围。临床上还有一些并非由体外侵入的,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生的,能够形成类似风、寒、湿、燥、火证候的邪气,为了使之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属病机范围,是本篇讨论的主要内容,其中内湿将在第四章与湿痰饮一并阐述。
内风、内寒、内燥、内火既是脏腑病变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又是影响脏腑功能的病理因素。内风病变在肝,病理为肝风内动或上扰;内寒病在脾肾,病理为阳虚而阴盛;内燥病在肺、胃、肝、肾,病理为津液阴血亏耗;内火病在心肝及肺肾,病理为火旺与阴虚。治疗内风、内火,当审别虚实;治疗内寒,当辨标本;治疗内燥,当明脏腑。
一、风
风性轻扬,善行而数变,四时均可致病,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风性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凡临床所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多属风的病变。风之为病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类,伤风、风寒、风热、风湿、风水等属外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等属于内风。以下重点讨论内风。
内风主要是肝病变的一种表现,其见症有头晕目眩,四肢抽搐,肢麻、震颤、强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其症大多关系于筋、目和精神异常,而肝主藏血,淫精于目,淫气于筋,又和精神活动有关,故风从内生,主要责之于肝的功能失调,临床又称之为肝风内动,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风常与痰相夹为患,如内有痰火郁结,则更易生风;反之肝风内动,痰浊亦随之上逆。易出现卒中。
内风可由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血)虚风动所致,兹分别介绍如下:
(1)、肝阳化风
病机概要: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潜阳,阳亢化风,风阳盛则灼液为痰,肝风夹痰上扰,蒙闭清窍。
主要脉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麻震颤,手足蠕动,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脉弦细,若卒然昏仆,舌强不语,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则为中风。
治疗法则: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举例:大定风珠、镇肝熄风汤之类。
(2)、热极生风
病机概要:多由邪热亢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内陷心包,煽动内风所致。
主要脉证:高热烦渴,抽搐项强,两目上翻,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法则:清热凉肝熄风。
方药举例:羚羊钩藤汤、安宫牛黄丸之类。
(3)、阴(血)虚风动
病机概要:阴亏血少,筋脉失养所致。
主要脉证: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润动,舌淡或舌红,脉细。
治疗法则:养血熄风。
方药举例:加减复脉汤、补肝汤之类。
二、寒
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致病多在冬季,其他季节虽亦可见到,但毕竟不如冬令之甚。寒性收引、凝滞,故易出现筋脉拘挛和气血阻滞而疼痛等症状。寒之为病,可分为外寒和内寒两类。外寒由外而入,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者,称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阳虚之人,容易感受外寒;而外寒侵入机体,积久不散,又常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内寒的产生。以下重点讨论内寒。
内寒是阳气虚衰,机能衰退的一种表现,故又称“虚寒”。其主要见症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倦怠喜卧,筋脉拘挛,局部冷痛等。因肾中藏有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精微至各脏腑组织,并使阳气达于肢体四末。故脾肾阳虚,失其温煦作用,最容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主要关键,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阳衰则相对阴盛,阴盛于内,则阳气更为虚衰,两者互为因果,但阴寒为标,阳虚为本,临证时,当分清标本主次。是脾肾阳虚,还是阴寒内盛。兹分述如下:
(1)、阴寒内盛
病机概要:阳气虚衰,导致阴寒内生,停滞积聚,为饮为肿。
主要脉证:形寒肢冷,甚则四肢逆冷,呕吐清水,下利清谷,面肢浮肿,苔白滑,脉沉弦或沉弱。
治疗法则:助阳祛寒。
方药举例:四逆汤之类。
(2)、脾肾阳虚
病机概要:多因病久耗伤阳气,或水邪久踞,或久泄迁延,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致脾肾阳气俱虚。
主要脉证:面色晄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畏寒喜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且胖,脉沉弱无力。
治疗法则:温补脾肾。
方药举例:附子理中汤之类。
三、 燥
燥邪致病,易伤津液,使人体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燥邪又易伤肺,使肺失宣肃,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症状。燥邪致病,有外燥和内燥两类。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发病,多从口鼻而入,其病从肺卫开始,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分,秋有夏火之余气,故多见温燥;又有近冬之寒气,故有时亦见凉燥。内燥多见于高热、呕吐、腹泻、出汗、出血过多之后。以下重点讨论内燥。
内燥是津伤液耗的一种表现。其证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等原因引起。因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故又称为“津亏”或“血燥”。
内燥的主要病机是津液耗伤,阴血亏耗,病变可涉及肺、胃、肝、肾。临证时,应当分辨肺胃津伤和肝肾阴亏的不同,兹分述如下:
(1)、肺胃津伤
病机概要: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亡津液所致。
主要脉证:鼻咽干燥,干咳无痰,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皮肤干燥,舌干少津。
治疗法则:生津润燥。
方药举例:沙参麦冬汤之类。
(2)、肝肾阴亏
病机概要:多因大量失血,或久病不愈,精血内夺所致。
主要脉证: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治疗法则:滋阴养血。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之类。
四、火
火乃热之极,风寒暑湿燥入里皆可化火,脏腑功能失调,七情内郁,也能化火。火为阳邪,其性上炎,伤于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扰乱神明,则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火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故临床表现,除热象外,还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津伤液耗的症状。火邪又能生风动血,而表现为肝风内动、血热妄行的证候,如高热、抽搐、颈项强直、目睛上视、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斑疹等症状。火之为病,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属内生者,则常由脏腑阴阳失调而成。以下重点讨论内火。
内火主要是脏腑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其中阳盛者属实火,病变涉及心、肝、肺、胃,而以心、肝为主,其症状为口舌糜烂,目赤口苦,头痛,心烦躁怒,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 阴虚者属虚火,病变涉及肺、肾、心、肝,而以肺肾为主。其症见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
内火多由情志抑郁、劳欲过度,影响脏腑阴阳失调而成。《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以及“气有余便是火”就是指的内生之火。
内火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结合脏腑病位,采取相应的治法,兹分述如下:
【实火】
(1)、心火炽盛
病机概要:多由情志之火内发所致。
主要脉证: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治疗法则:清心泻火。
方药举例:泻心汤之类。
(2)、肝火亢盛
病机概要:多由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所致。
主要脉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耳鸣如潮,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胁肋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法则:清肝泻火。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之类。
【虚火】
(1)、肾虚火动
病机概要:多由肾阴亏耗,阴虚阳亢,虚火妄动所致。
主要脉证: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咽干舌燥,眩晕耳鸣,健忘少寐,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阳兴,舌红而干,脉细数。
治疗法则:滋肾降火。
方药举例:知柏地黄丸之类。
(2)、肺虚火壅
病机概要:多因劳损所伤或久咳耗伤肺阴所致。
主要脉证:干咳短气,痰少且稠,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颧红躁怒,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法则:润肺滋阴清火。
方药举例: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之类。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