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寄语:以共产主义旗帜为引领,积极投身于医学事业,实事求是的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酒(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酒洗(3g)生地黄酒炒(9g)柴胡(6g)生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剂量。也有制成丸剂,每服 6~9g,日二
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当归木通甘草合,肝胆湿热力能排。
方解:本方治证,是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上扰则头巅、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为痛且呕苦;下注则循足厥阴经脉所络阴器而为肿痛、阴痒。湿热下注膀胱则为淋痛等症。故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乃可相应而愈。
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本方之源,暂时尚难确定。有认为本方是“李东垣方”,查《兰室秘藏》所载本方,是名同药异①;有人认为本方出自《局方》,但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未见该方记载;有认为本方出自《医宗金鉴》,但查《医宗金鉴》所载,方凡二见,一见于《外科心法要诀》,其方引自《外科正宗》;一见于《删补名医方论》,其方引自《医方集解》。而在《医方集解》之后的诸家,各宗《医方集解》故方源暂注见于《医方集解》。
方论 吴谦等:“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乃胆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辈大利前阴,使诸湿热有所以出也。然皆泻肝之品,若使病尽去,恐肝亦伤矣,故又加当归、生地补血以养肝,盖肝为藏血之脏,补血即所以补肝也。而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编辑:杨文杰 医师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