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七年,快准车服终于扭亏为盈,今年目标55亿,蒋仁海豪言:2025年上市!



作者 | Gary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陈凯:15827582449
谁也没有料到,2022年大环境如此一波三折。
快准车服蒋仁海也承认:“往前看2022年肯定是最难的一年,整体经济形势严峻+行业需求下滑。全行业的企业更加务实了,都在回归企业本质,为活下去而努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快准车服营收43.8亿元,同比增长21%。
虽然距离50多亿的年度目标有差距,但蒋仁海认为,整个行业下滑15%-20%,对比下来,这份成绩单还是令他满意的。
还有一个重要信号,在成立七年后,快准车服终于扭亏为盈,不仅实现了蒋仁海“赚一块钱也要盈利”的预期,也为汽配供应链平台的盈利问题做出了一个阶段性的解答。
翻看快准车服一路走来的历程,早期以多轮融资和快速扩张为标志,中期尝试了不少创新型业务,如今,快准车服确定了高效增长和自我造血的战略重心。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快准车服越来越接近和回归汽配供应链的本质。
主动选择“逆势增长”
从去年年初开始,大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
虽然早先定下了50多亿的年度目标,但是快准车服经营班子很快就意识到情况的不可控,“这么动态的年份,根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后来我们做了调整,不给自己设具体的目标。”
缺少目标带来的限制,可以轻装上阵,但是经营班子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
彼时,汽车后市场大多数企业以稳守为主,不会激进地推动业务,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自己先活下去。
快准团队的思路有点不一样:行业需求确实是在下滑,但是汽配供应链平台的采购份额还很低,加起来不到5个百分点,距离天花板非常远。理论上,只要提高市场份额,单个企业就存在增长的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在去年3月,内部就定下来了节奏,就是要持续增长,然后上上下下统一了思想,包括总部的员工和线下的服务站。我觉得这是一个选择后的增长策略。”
制定增长战略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落地执行。
第一个关键点是团队组织,这也是蒋仁海一直强调的重点,他认为快准车服建立了一个全行业最能打的团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
“一个是策略,一个是态度。比如说疫情来了出不了差,这是一种说法,但是你就是要出差,总是有办法的,这是策略。另外,我们很多招商人员有2-3个手机,这就是状态。”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服务商的信心,蒋仁海在去年3月开了多场直播,身体力行,为服务商打气,“经济下行,绝不躺平,就是那个时候提出来的。我们要告诉服务站,趁别人不行的时候,把他们干掉,不要保守,不要把钱捂在口袋里。”
第二个关键点是品类的增加。
据蒋仁海介绍,去年全车件营收1个多亿,大部分营收还是来自于易损件,其中,二类易损件的增速很快,这是由平均车龄增长带来的行业红利。
“虽然去年网点净增300家,但增长主要来自于老站,老站增长则来自于二类易损件,比如底盘件、马达、发电机等。”
目前,快准车服SKU在3-4万之间,二类易损件占比从原来的2%提升到10%,而且产品线还在不断扩充,今年目标新增1万个SKU。
第三个关键点是修理厂的覆盖度。
经过七年积累,快准车服的服务站能够下沉到三线及以下城市,相互之间的粘度比较高,加上品类拓宽,因此提高了采购深度。
另外,月活修理厂数量也在增长,去年从原来的12万增长到15万,平均每家在快准车服的月采购额达到3000元。
也不能忽视服务站的增长。
截至去年年底,快准车服的服务站2100家,一年新增400家,算上退站的100家,净增300家。其中,老服务站开新店的占比达到60%-70%。
“农村包围城市”还是快准车服的策略,蒋仁海介绍,目前80%以上的服务站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份。
他特别提到了广东市场,“广州去年我们做得很好,应该有4个亿,我觉得广东是中国竞争最不激烈的地方,跟友商竞争,我们保持相当的竞争优势。”
成立七年,终于扭亏为盈
去年是快准车服成立七周年。
中国一直有“七年之痒”的说法,放到快准车服,或者汽配供应链平台赛道,最大的“痒点”可能还是盈利问题。
对比美国四大汽配连锁,去年AutoZone和O'Reilly净利润超过20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而中国汽配供应链平台一直找不到盈利的钥匙。
早期,汽配供应链平台主要是依靠资本驱动,在高峰期,一年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头部企业也经历了跑马圈地的时代。
随着资本撤退,资本换速度和规模的打法已经很难适应市场。
蒋仁海也很清楚这一点,“资本变冷是有行业原因的,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很难通过烧钱迅速形成绝对优势。”
这个时候,汽配供应链平台必须从原来的烧钱亏损逻辑转向业务盈利逻辑。
在早前的采访中,蒋仁海就明确表示,2022年的目标之一就是盈利,不亏往上,赚一块钱也是赚。
事实上,随着投入期的结束,效率逐步显现,快准车服在不少省份已经提前实现盈利,比如浙江、安徽、江苏等。
这种效率延续到了2022年全年,蒋仁海表示,2022年快准车服已经实现全面盈利,不过并未透露具体金额。
效率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运营和服务优化,快准车服在2022年深挖“四力”建设,包括产品力、服务力、数字化能力和客情力,从根本上提高维修终端的服务体验。
二是成本优化,蒋仁海介绍,快准车服的仓储加人工成本做到了5个点,而汽配供应链行业的平均水平大概在10个点左右。
与此同时,随着产品力的增强,以及业务增长,上游供应商对于快准车服的支持力度也会相应加大,这对于盈利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蒋仁海认为,对于当下的快准车服来说,以易损件为主,全车件为辅,用高质量增长来保持盈利,已经是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
在明确了战略主次,“不折腾”之后,蒋仁海对去年快准车服的发展打了个高分,“85分,还是给90分吧,给自己打80分。”
今年,快准车服计划将服务站开到2500家,营收增长30%,保守估计55亿。
“我们的基调是一直在进攻,从来没有保守过,只不过有些时候会调整,这叫稳中快进,实际上还是进攻。”
“今年考察美国和非洲市场”
“稳中快进”并不意味着快准车服选择保守,事实上,企业内部还在不断探索新业务。
汽配出海就是探索之一。
去年11月份,蒋仁海亲自带队考察东南亚市场,先后前往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家,前前后后在国外待了半个月。
在朋友圈里,蒋仁海发了不少动态,“马来西亚修理厂迫切需要快准车服!”“现代化高楼边上的杂乱汽配城,确实需要快准来理理了!”“东南亚市场大有可为。”
这些发言多少有点调侃的味道。
在接受汽车服务世界专访时,蒋仁海分享了他的实地观察:“宏观上,我觉得中国市场的产品、数据、供应链能力都比当地经销商强。也有不足的,他们在当地扎根了50年,本地文化、客户习性、背后资源,肯定是他们强。”
东南亚市场的车型以日系车为主,偏中低端,相比于国内的品牌肯定要低一点,但售后服务需求都是类似的,核心依然是维修保养。
具体到配件端,蒋仁海表示,东南亚市场的产品主要是三个来源,一是国际品牌,二是来自于中国的产品,三是本地产品,中国产品占七成。
机会一定存在,快准车服把汽配出海当作未来的战略,目前还处于探索当中,“我们对我们的品牌有需求,怎么合作也要探讨,3月份我们团队还要过去。”
困难也不可避免,蒋仁海很清楚:“小国家的难点在于很多东西不统一,文化不统一,语言不统一,车型不统一,数据不统一,货币不统一,一致性太差。但是总体它还是一个大市场,大市场才能养大鱼。”
除了东南亚市场,快准车服还把目光转向其他区域,美国和非洲市场都被列为今年的考察目标。
在汽配出海之外,新能源也是快准车服的下一个突破口。
据了解,目前快准车服在测试一个销服一体化的项目。
具体的业务模式是,在县城市场,快准车服帮助新能源主机厂将销售和售后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这两块业务都可以由服务站来承接。
快准车服的想法是把自己的服务站体系当作行业基础设施,为新能源主机厂搭建一个新车和服务下乡的桥梁。
快准车服已经通过5家门店来试点这个模式,计划今年利用单点打通业务模型。
由此看来,在新业务、新趋势前面,蒋仁海还是想“折腾”一番,只不过在方式方法上更加理性,正如他所说的,“战略分主次”,这是当下竞争的关键。
2025年冲击上市
有人质疑中国市场不适合开放的汽配供应链平台生存,蒋仁海对此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市场空间很大,你才做了几十个亿,离几百个亿还有很长的距离,中国市场这么大,怎么可能出不了几百个亿?”
不过,在通往百亿的过程当中,一定有企业被拍死在沙滩上。
最近几年,多家汽配供应链平台被并购,甚至直接倒闭出局;传统的汽配经销商也在寻求转型,转行的也不在少数。
蒋仁海认为这种洗牌现象还将持续下去。
“有一点基础,没有发展能力的企业,被并购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被汽服连锁并购。倒闭的情况,更多还是经营不善,团队失去战斗力。理论上来说,未来几年,如果自己没有问题,倒闭不一定多,卖掉多一点。”
蒋仁海倒是没有过多焦虑,从今年的整体发展规划来看,除了几个试探性业务,快准车服还是把重心放在运营优化和效率提升之上,“没有太多新东西可讲。”
这种务实的态度,也让蒋仁海不再过多探索资本市场,“等你企业做好了,资本自然会过来,今年这种状况,主动去找资本效果不会好,我们的策略就是随缘。”
不过,蒋仁海的个性还是让他在有些时候“语出惊人”。
“我们什么时候上市?”交流最后,汽车服务世界抛出了一个问题。
蒋仁海毫不犹豫地回答:“2025年。”



推荐活动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汽车服务世界
获取最新行业资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