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证监会和央行出台重磅政策



2月24日盘后,证监会出台一系列文件,事关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证券研究报告业务质量和合规水平、“伪市值管理”类操纵案件等监管规则变化。同时,央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本周五,A股平开低走,上证指数再也没有上攻3300点,沪深三大股指盘中一度跌超1%,截至收盘创业板指仍跌1.1%。A股全天仅成交7264.8亿元,创春节以来新低,全天个股涨少跌多,涨停数量再创阶段新低。

本周,沪指周涨1.34%,深成指涨0.61%,创业板指则跌0.83%,周线4连涨后又连跌4周。
板块方面,权重蓝筹全线休整,周四活跃的新能源和半导体等赛道股颓势尽显。前期热门板块ChatGPT概念在消息刺激下,再次成为市场焦点,带领东数西算和云计算等板块走高。

消息面上,2月24日,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陈家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增长引擎,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一是推动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加快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二是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在重大应用场景中锤炼技术,升级迭代,培育市场。三是推动建立人工智能安全可控的治理体系。四是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合作。
北向资金连续三个交易日净流出。Wind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在2月24日全天单边净卖出50.97亿元,本周累计减仓逾41亿元,终结连续14周净买入态势。

宏观流动性方面,央行2月24日净回笼3650亿元,本周公开市场全口径净回笼1220亿元。Wind数据显示,下周央行公开市场将有149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2700亿元、1500亿元、3000亿元、3000亿元、4700亿元。
//  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  //
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更好地满足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权益资产配置的需求,近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同意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中国结算和香港结算于2023年4月24日正式实施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开放因不满足结算安排而关闭的沪深港通交易日。实施后,港股通首次新增交易日为4月27日、4月28日,沪深股通首次新增交易日为5月25日。
去年8月,两地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启动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工作,组织两地所司有序做好各项准备。今年1月,沪深交易所和中国结算发布相关配套规则和通知,夯实了制度基础。本次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进一步深化了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也是继2022年底货银对付(DVP)改革落地后的完善资本市场基础结算制度的又一重要举措。优化后,有利于持续提升两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活跃度,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利于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保障改革平稳落地。
另外,港交所正在着手根据内地监管变化修订上市规则。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2月24日(星期五)刊发咨询文件,建议因应中国内地监管规则更新而修订《上市规则》,同时建议《上市规则》作出若干其他有关中国发行人的修订。
//  监管方面有变化  //
2月24日,证监会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178号建议称,证监会一贯重视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的监管,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制度规则和监管机制,并持续强化日常监管执法,着力提升证券研究报告业务质量和合规水平。证监会将从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持续加强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监管执法和自律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风水学说预测股市等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证监会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9024号建议称,针对“伪市值管理”类操纵案件,证监会一方面坚持稳字当头,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稳妥处理案件查办与公司经营、风险处置等的关系,谨慎把握调查工作节奏、时间节点等,严把证据关、法律适用关,密切上下游执法协作,精准施策,避免“误打误伤”。另一方面,坚持全覆盖全方位追责,对参与配合“伪市值管理”违法违规行为的上中下游全面调查,严肃惩处相关违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私募机构及从业人员、配资中介、专业操盘手等。
2月17日晚间,上交所表示,为了提升全面实行注册制下的股票异常交易监管透明度和规范性,上交所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
据悉,《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主要内容:一是公开主板股票典型异常交易行为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规定了5大类14种典型股票异常交易行为的监控标准,进一步明确市场预期。二是优化完善部分监控指标,提升监管精准度,减少对交易的不必要干预。三是将严重异常波动股票、风险警示股票、退市整理股票等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可从严认定异常交易、从重采取监管措施,着力防范交易风险。
市场分析认为,针对“打板”“封板”等异常行为的监控受到市场关注,短线交易行为受到更多监管,部分短线资金可能在短期选择观望,对市场短期炒作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2月23日,中纪委网站刊发了一篇题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文章。提及金融16次,央企8次。券商中国点评称,这种信号意义极为具体且明确的文章较为罕见。
//  央行发布Q4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
2月24日盘后,央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提出,展望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经济循环将更为顺畅;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预计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也要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
央行还在报告中表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2022年,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  A股春季躁动继续?  //
2023年,上证指数已经5次组织上攻3300,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徘徊在3300以下。创业板指表现更加逊色,深圳成指也未能突破12000整数关口。
本周,沪深两市连跌三日,北向资金净流出量也在逐日增加,春季躁动还能指望吗?
中泰证券称,历史上“春季躁动”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景气预期和政策,2013年、2017年的“春季躁动”是比较典型的由景气驱动的,而2011年、2012年的“春季躁动”行情则是由政策驱动的。此外,“春季躁动”对全年的投资收益影响较大,大部分年份“春季躁动”期间上证指数的涨跌幅均高于其全年的涨跌幅。

该机构认为,2023年的春季躁动行情值得期待。主要有三个原因,分别是基本面预期向好,经济数据环比改善;A 股估值仍然处于较低区间,股债收益差较为有利;作为和企业盈利状况关联度最为密切的宏观经济指标,PPI 同比已于去年 10 月转负。
方正证券在点评近段时间A股出现“行情主线不明确、板块轮动过快”的现象时表示,核心原因,在于任何基本面逻辑在数据上都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事实上,在历次熊市结束后第一波行情中,都存在这种比较明显的轮动特征。“强预期、弱现实”以往也出现过多次,最终基本都是预期向现实靠拢。
该机构认为,当下市场行情处在数据真空期,确实容易出现“行情主线不明确”、“板块轮动过快”特点,主线行情大体会在三四月份数据出现后而确立,“强预期、弱现实”最终还是会预期向现实靠拢。从2023年全年来看,我们认为中小盘占优的市场风格或仍将持续,行业上看好医药、消费、TMT等偏成长逆周期板块。
(Wind 综合自Wind金融终端数据、央行公告、机构研报等)

Wind用户在金融终端输入 
WBUY(万得交易快线)
一次开户,基金市场一键链接
线上批量下单,轻松多账户管理
组合资产穿透管理,实时监控底层持仓
专为机构打造
一站式基金投研、交易、管理平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