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叔说字——人篇(臭)



   闻味    
   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臭”,会意字。从甲骨文看得很清楚:上部是个大鼻子(自)的形象,下边是一只头朝上,腿朝右,尾朝下的犬。看来古人早就懂得狗的嗅觉最灵敏,用鼻子和犬来会嗅味之义,很有意思。小纂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也是由“自”与“犬”组合而成。楷书形体与甲骨文一脉相承。
“臭”字的本义是“嗅”,是动词,相当于现在所说“闻味”的意思,如《说文解字》:“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就是说:狗用鼻子一闻,就能知道是什么动物从这里走过。凡“闻”就要先有个“气味”,所以“臭”字也当“气味”讲,是名词,如《诗经·大雅·文王》:“无声无臭。”也就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的意思。以上所说的当动词和名词用的“臭”都应读为xiù(嗅),可是当它读为chòu的时候,也就是“香臭”的“臭”,如《冒言·理乱》:“三牲(牛、羊、猪)之肉,臭而不可食。”这个“臭”又变成形容词了。
一个“臭”字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性。后世人们为了在形体上加以区别,凡当动词“闻”讲时,“臭”旁就加个“口”写作“嗅”,这就由原来的上“自(鼻)”下“犬”的会意宇,变成左形(口)右声(臭)新形声字“嗅”了。
古文释义
《说文》: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故从犬。徐锴曰:以鼻知臭,故从自。《广韵》:凡气之总名。《易·说卦》:巽为臭。疏:为臭,取其风所发也。《诗·大雅》: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礼·月令》:其臭羶。疏:通於鼻者谓之臭。
又香也。《易·系辞》:其臭如兰。《诗·大雅》:胡臭亶时。《礼·内则》:衿缨佩容臭。注:容臭,香物也。疏:庾氏曰:以臭物可以修饰形容,故谓之容臭。
又恶气。与香臭别。《书·盤庚》:无起秽以自臭。《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正韵》:对香而言,则为恶气,海濵逐臭之夫之类是也。
又《左传·襄八年》: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注:言同类。
又败也。《书·盤庚》:若乗舟,汝弗济,臭厥载。传:如舟在水,中流不渡,臭败其所载物。
又《扬子·太𤣥经》:赤臭播关。注:赤臭,恶人也。
又《韵会》《正韵》𠀤许救切。音齅。与齅嗅𠀤通。《荀子·荣辱篇》:臭之而无嗛于鼻。又:三臭之不食。注:谓歆其气也。
又《韵补》叶初尤切,音篘。《诗·大雅》: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叶下孚。孚音浮。又叶丑鸠切,音抽。《左传·僖四年》:卜𧪬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