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叔说字——人篇(息)



   心气从鼻窍而出    
   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息”在商周时期是指事字,甲骨文(图1)字形上部像鼻子(写作“自”),下部用几笔短画表示呼出气的样子。商代金文(图2)则把呼出的气流画成一条直线。本义为呼吸。西周金文(图3)构型与商代金文相同,但是鼻子已经开始变形。呼吸是明显的生命体征,古人认为心是身体的主宰,因此大约到了春秋,人们便将鼻子(“自”)下部改为“心”,表示心气从鼻窍而出(图4)。篆文(图7)与春秋金文相似,隶书(图8、9)和楷书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对原来的“息”字进行了规范化,以至于看不出鼻子和心的样子了。
息,金文=(自,鼻子)+(心,腹),表示以心为鼻。造字本义:以心为鼻,即胎儿不用口鼻、只借助母体的心跳来呼吸,沉静安定,运气若有若无。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古人称张口吐气为“呼”,称张口吞气为“吸”,称胎儿在娘胎里不用口鼻的呼吸为“息”。
古文释义
《说文》:喘也。《增韵》:一呼一吸为一息。
又大声叹曰太息。《战国策》:闵王太息。注:长出气也。《前汉·高帝纪》:喟然太息。师古注:太息之大也。
又累气曰累息。《后汉·任延传》:吏民累息。 一曰止也。《礼·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注:息犹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辞。
又处也。《诗·小雅》:无恒安息。传:息,犹处也。
又生也。《周礼·地官》:以保息六养万民。《前汉·宣帝纪》:刑者不可息。师古注:息谓生长。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长也。
又《礼·月令》注:阳生为息。
又子曰息。《东观汉记》:此盖我子息也。《战国策》: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又《尸子》:弃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语。注:姑,妇也。息,小儿也。
又出钱生子亦曰息。《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以国服为之息。
又劳也。《仪礼·乡饮酒礼》:乃息司正。注:息,劳也。《释文》:劳,力报反。
又休也。《周礼·春官·籥章》:以息老物。注:休息之也。又《冬官·考工记·梓人》:张兽侯,则王以息燕。注:息者,休农息老物也。
又《释名》:息,塞也,塞满也。
又国名。又新息县,本息故国,徙於东,故加新字。《左传·隐十一年》:息侯伐郑。注:息国,汝南新息县。《释文》:一本作鄎。又安息,戎国,去长安万六百里。《风俗通》:戎类有六,五曰鼻息。
又土自长息无限,曰息壤。《山海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又姓。《姓苑》:今襄阳有此姓。又息夫,复姓。
又叶私列切,音屑。苏轼《游香积寺》诗: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幽寻恐不继,书版记岁月。
从心从自,自亦声。徐锴曰:自,鼻也。气息从鼻出。会意。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