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叔说字——动物篇(鱼)



    鱼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鱼,象形字,“魚”的简体字。早期甲骨文中的“鱼”字从形体上可看出有鱼吻、鱼眼、鱼身、鱼鳍、鱼鳞和尾巴,像鱼的形状,线条虽简,但样样俱全。在第一期甲骨文(图1)里“鱼”已被简化,只剩鱼鳍。到了周代早期,在“伯鱼簋”里,“鱼”又恢复了图形文字的形体,且已较为繁化了。周代晚期,在“毛公鼎”上的“鱼”字,还是走上简化的道路。秦代统一文字,“书同文”后,小篆中的“鱼”字的字形,头尾都已失形,身与鳍合二为一,变成图(5)的样子了。隶变后,隶书的“鱼”字形(图6)体发生很大变化,鱼鳍省略了,鱼体鱼鳞变为“田”,鱼的旁鳍和鱼尾化作下四点(灬)。以后便循此发展为楷书的“鱼”字。
古文释义
《说文》:本作“𤋳”,水虫也。象形,与燕尾相似。注:徐锴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韵会》:隷省作“鱼”。《易·中孚》:豚鱼吉。注:鱼者,虫之隐者也。《仪礼·有司彻》:鱼七。注:鱼无足翼。《史记·周本纪》:白鱼跃入王舟中。注: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
又蠹鱼,亦名衣鱼,本草生,久藏衣帛及书纸中。
又《诗·小雅》:象弭鱼服。传:鱼服,鱼皮。陆玑疏:鱼服,鱼兽之皮也。似猪,东海有之。一名鱼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靑,今以为弓鞬步叉者也。
又《唐书·车服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辽史·兴宗记》:试进士于廷,赐冯立等绯衣银鱼。《金史·舆服志》:亲王佩玉鱼,一品至四品佩金鱼,以下佩银鱼。
又《左传·闵二年》:归夫人鱼轩。注:以鱼皮为饰。
又马名。《尔雅·释畜》:二目白,鱼。注:似鱼目也。《诗·鲁颂》:有驔有鱼。
又地名。《左传·僖二年》:齐寺人貂漏师于多鱼。
又《文十六年》:惟裨儵鱼,人实逐之。注:鱼,鱼复县,今巴东永安县。
又《晋语》:夷鼓,彤鱼氏之甥也。注:彤鱼,国名。
又姓。《左传·成十五年》:鱼石为左师。《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修鱼氏。
又与吾同。《列子·黄帝篇》:姬,鱼语女。注:姬读居,鱼读吾。
又叶鱼羁切,音宜。徐干《七喻》:大宛之牺,三江之鱼。云鶬水鹄,禽蹯豹胎。胎音怡。
又叶语鸠切,音牛。庾阐诗:炼形去人俗,飘忽乗云游。暂憩扶桑阴,忽见东岳鱼。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